婴幼儿初期,孩子如何从一个动物性“自我”,来形成一个作为人的“自我”?
当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便脱离了他的第一个宫殿,由妈妈的“身体子宫”来到他的“心理子宫”——妈妈的臂弯。
这个小家伙便开始了他真正的生命之旅。
妈妈的臂弯,轻轻环抱着自己,让自己有被承托、被抱持的感觉,温暖踏实,同时还有妈妈充满爱的深情注视。这里又象是他的第二个宫殿,他将在这里展开他的“心理成长”,所以,妈妈的臂弯,又称为他的“心理子宫”,也是良好人格形成的起跑线。
在这里,他将由以前在妈妈身体子宫中的独自游荡、玩耍生活,开始进入到“首个关系”旅程当中,开始与妈妈的“关系交互”,并在这个“交互”过程中,完成他从动物性的“自我”,到作为人的“自我”的过渡。
在妈妈的臂弯中,吃奶时一次次跟妈妈的目光交汇再交汇,自己咿咿呀呀的发声,被妈妈温柔的应和,慢慢在这些回应与妈妈深情的眼眸中看见了“自己”。就像第一次照见了镜子中的自己,第一次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这种感觉新奇又美妙。
各种感觉和能量开始慢慢被唤醒,新世界的画卷徐徐向他铺展开来,他探索世界的触角,在爱的良性回应中开始慢慢舒展……
通过自己的哭声,妈妈对自己哭声的回应,喂奶、喂水、换尿布、温柔的哼唱回应中,慢慢感受到,我发出的能量信号,碰撞到了一个什么,然后又反弹了回来。在这种能量的交互回应中,他感受到了关系的存在,慢慢建立起关系中的“自我”,而这种在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自我,才是作为人的“自我”。
就像山本耀司说的:“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随着这种与养育者稳定依恋关系的建立,婴儿就会在关系中继续深入探索,会试探着用“攻击”来检验这种依恋关系的存在和结实度。
比如用咬乳头的方式,用大声的哭闹或者大力踢腾,等来表达自己的攻击性,用这些方式来激惹妈妈,以检验关系的真实存在,和试探关系的坚实程度。
一段好的关系,有两个检验维度,亲密度和容错率,即既能够足够亲密,也有足够的耐撕扯的韧性。
心理学上的“攻击性”,是人的本能,是作为人的自我能量的彰显与扩张。
当婴儿的攻击性被得以激活、应用,并能够被亲密的养育者接住和容纳。就意味着孩子的不同面相,都被允许存在和生长,一个完整的我慢慢整合而成。在这个完整的闭环中,一个作为人的坚实的“自我”的雏形就会慢慢形成。
当这个“我是好的”“我是重要的”“我是值得被爱的”重要自我定位一旦形成,可能会减少孩子未来很多的自我纠结内耗,他不用一直不停去向别人证明自己,不会一直在不停去验证自我的存在与价值所在的怪圈中不断徘徊。
接受所有面具下的孩子,并允许他,会让他在以后的自我探索与试探中,慢慢舒展开自己所有的触角,去充分展现自我、全面感知世界。
当他的攻击性在良好的关系中被容纳后,他也会很好的容纳自己,并在心中种下容纳与爱的种子,去和世界中的人、事、物建立健康坚实的关系。
如果一个坚实的“自我”内核慢慢形成,孩子在以后成长探索中,就可以灵活切换很多个不同的面相,来应对和体验世界,比如可以是可爱温顺的,调皮捣蛋的、安静投入的、勇敢刁蛮的、善解人意的、不容侵犯的……
因为,他本就是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