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摆效应:人心也是轮回
钟摆效应释义
钟摆效应是指主要是描述人类情绪的高底摆荡现象,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
钟摆效应的内容
负面情绪强度降低了,正面情绪也会同样降低,就像“钟摆”一样,左右两边的摆动幅度总是一样的。
情绪处理的钟摆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在某一种情绪上降低了反应的强度时,其他的情绪强度也会有同样的降低。那些所谓的负面情绪强度降低了,正面情绪也会同样降低,就像“钟摆”一样,左右两边的摆动幅度总是一样的。
根据“钟摆效应”的原理,当一个人在某种情绪上降低了反应的强度时,他在所有其他情绪的感受上也会相应的减弱。也就是说,当人们刻意麻痹自己对负面情绪的感受的时候,也会感受不到正面情绪。这种状态的下的人对待生活比较漠然,遇到好笑的事情不觉得可笑;看到悲伤的电影也不会觉得难过。外面的欢笑悲伤都无法进入他的世界;同样的,他们也会丧失去感觉别人的喜怒哀乐的能力。就像在医院病人手术前打上麻醉药,不只是丧失了痛觉,而是所有感觉。在短时期内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长期如此,是会有损害的——不好的事不会伤害到你,好的事同样也不会使你感到欢欣、喜悦和满意了。这种情况就像钟摆一样,左边摆得高右边也高,左边低右边也低,如果长期发展,最后钟摆就不会摆动,停留在正中间一点不动。而这个心理上的护墙一旦倒塌,便会出现强大的混乱情绪。
钟摆效应产生的原因
- 心理存在着一种起伏现象。这是说,人的心理变化犹如大海的波涛,潮起潮落,经常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而这种变化总是在心理的两极来回摆动,从而产生心理摆效应。
- 心理摆效应的产生与个人的两极循环人格密切相关。有些人的人格特征总是两极心理状态很明显,一会儿狂喜,一会儿宁静;一会儿激情万丈,一会儿心灰意冷;一会儿快快乐乐,一会儿哭哭啼啼;一会儿爱,一会儿恨等等。这些人特别容易产生心理摆效应。
- 与环境、角色反差较大有关系。一般来说,环境与角色反差较大的人,心理摆效应易产生;反之,不太容易产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具有多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每一种感情具有不同的等级,还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
面对心理摆钟
- 诗人惠特曼:“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与挫折。”
- 要驱除生命中的黑暗,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生命充满阳光;要避免混乱,就得追求和谐;要使头脑戒绝错误,就得使头脑充满真知;要远离邪恶,就得多多思索美好可爱的事物;要摆脱一切讨厌和不健康的东西,就必须深思一切怡人和有益健康的事情。
- 我们应该学会体验各种生活状态的乐趣。既能在激荡人心的活动中体验激情的热烈奔放,又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体验激情的热烈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