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访戴”的故事,最初记载于《世说新语》。成语的主人翁王徽之是东晋名士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字子猷。有一年冬天,刚下过大雪,天就放晴了,王徽之忽然想起远在剡溪的戴逵,就连夜乘着小船去拜访。到了第二天早晨,他终于赶到了剡溪,却又让船夫掉头回家。船夫不解,就问,既然到了,为什么不去见一面呢?王徽之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表现了王子猷放荡不羁,性情洒脱,率性任情的个性。
成语中的另一个主人翁戴逵(326-396年),东晋琴家、艺术家,字安道。谯郡(今安徽毫县)人,居会稽剡县(今浙江绍兴附近)。《晋书.隐逸传》载有戴逵"碎琴不为王门伶"的故事,说的是武陵王司马晞听说戴逵擅鼓琴,一次,请他到王府演奏,戴逵素来厌恶司马晞的为人,不愿前往,司马晞就派了戴逵的一个朋友再次请他,并附上厚礼,戴逵深觉受侮,取出心爱的琴,当着朋友的面摔得粉碎,并大声说道:"我戴安道非王门艺人,休得再来纠缠。"朋友当下震住,面带惭色,带着礼品灰溜溜地走了。
历代书画家所作的《雪夜访戴图》均取材于晋代王徽之雪夜访问戴逵的历史故事。因为“雪夜访戴”这个故事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高妙寓意。很多画家都喜欢以此为题材,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版本就有一百多个。比较著名的有元代黄公望、张渥,明代戴进、夏葵、周文靖、姚允在,清代王素,及晚清至近现代吴昌硕、王震、陆俨少、程十发。
元代黄公望的《雪夜访戴图》浅绛水墨,绢本,纵74.6厘米、横55.3厘米,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是图画雪后群峰,房舍临湖,小舟独行。舟中王徽之若有所思。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工书法,善诗词,以画山水名世,师法董、巨等,晚年变法,自成一家。传世作品以《富春山居图》最为著名,
元代张渥《雪夜访戴图》
元代张渥《雪夜访戴图》纵高91.8厘米,横长39.8厘米。工笔细描,取景淡雅清新,别具一格,在众多的《雪夜访戴图》中最具有代表性。画中王徽之坐在船舱,缩颈袖手看书,神态生动。画家以简练的线条,表现出严寒的气象,刻画了人物的精神面貌,河岸古树枝干虬劲,或浓墨渲染,或淡墨勾勒,表现出画家高潮的笔墨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实为他生平倾心之作。
明代周文靖《雪夜访戴图》用笔老辣,烘染精到,设色雅淡,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在诸多的《雪夜访戴图》中,周文靖的画是人物最多的。图中一只小船行驶在江面,站在船头、船尾的梢公奋力地划着;船上蓬中透着微弱的灯光,显见夜色已深;蓬外有一童仆,蓬内的人大概就是王徽之了。全画构图简约旷远,用笔虚多实少,着力于对“夜访”主题的渲染,营造了画面的气氛:近处墨色较深,远处墨色朦胧,坡岸上及被夜色遮掩的茅屋顶上覆盖着白雪,虚灵空潆的笔调,显示出雪夜的寂静和寒冷,真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雪夜行舟图。
明代戴进的《雪夜访戴图》。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是明代前期重要画派“浙派”的开创者与重要代表。戴进的《雪夜访戴图》系设色绢本,纵141.5厘米,横81厘米。图中王子猷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一连串的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2009年在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上,此画以201.6万元成交。现为私人收藏。
明代夏葵的《雪夜访戴图》。夏葵,明代画家,生卒年不详,活动在1405年至1435年前后。字廷晖,钱塘(今杭州)人。夏葵 《雪夜访戴图》系绢本 ,水墨淡设色 ,纵195.6厘米 ,横88.6厘米,现藏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此幅绘冬季山水,以斧劈皴刷山石,画树多露根,瘦硬曲折。
作为世家大族,王子猷自幼接受文史书画等全方面良好教育,才华出众,享有盛名。不过,他生性狂放不羁,不拘礼俗,行事作风非常潇洒。王子猷特喜欢竹子,他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宅院,真把自己当主人了,让家丁把院里都种上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徽之很是深沉,高声吟咏一番,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