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此处“豌豆”并非真正生物学意义上的豌豆,而应是“蚕豆”。只是因为我们这地方一直习惯于把蚕豆叫豌豆,所以我也就延续了这一叫法。后面涉及到的豆子名称,可能有混淆视听之嫌,但还是请各位原谅我无法更改的方言词汇。
今天在买菜的路边碰到一位乡下来的阿姨,正蹲守那儿卖着自家产的蔬菜和土产,其中就有一包干豌豆。我立即定下脚步,询问价格,毫不犹豫地要买。一边捡择着,一边跟阿姨聊天,说是山上种的,当时忙没来得及把那些老了的豆子剥完,只收了这么些晒干了。往年晒干的豆子都做了豆瓣酱,今年因拆迁做不了了,所以拿来卖。
是呀,我也是好多年没见过这样的干豌豆了。小时候,这豆子可是陪伴许多人的零食。当田地里的豌豆苗长大成株,开出一朵朵紫色和黑白点缀的小花时,就仿佛长出了一只只微笑的眼。花儿谢了,一个个豆荚便悄悄地挂在植株上了。过不了多久,豆荚越来越饱满,翠绿的颜色,在那粉绿的豆苗叶子间或藏或露。小孩子们在田边戏耍,馋了可能就会摘下一两个豆荚,我们俗称“豌豆巴果”,剥开壳,里面星鲜嫩的豆子。那时,对于孩子们来说已是一种香甜的享受了。不老不嫩的豌豆米也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或卤煮或加韭菜炒,都是时令鲜蔬。可对我来说,还是喜欢老了的豆子。那时的豆荚已经变成黑色了,剥出里面的豆子也已掐不动了,装在簸箕里放大太阳底下晒几日,吸收阳光的味道,它们一粒粒变得更加坚硬,外壳也是油亮了,有青有红,有绿有白,虽不再鲜嫩,却多了一些沧桑深沉,此时你拿牙咬是咬不动的。要想再品尝干豌豆的美味,乡下人的吃法也许是你不曾见过的。一种叫“汲水豌豆”。就是就着大锅柴灶,把晒干的豌豆在锅里炒熟,让青啊白的豆壳变成大红或黑色时,突然加入一些水焖煮一会儿,让暴跳着的豆子瞬间软弱了下来。再加入一些拍碎切乱的蒜沫姜沫、还有葱花蒜苗,加上油盐调料,这样一盘下酒菜就好了。喝酒的人夹一颗在嘴里,软硬适中,咸香入味,呡一口小酒,别有一番滋味。还有一种叫“枯壳子豌豆”,这种就曾经是我小时候的零嘴了。做法极简单:仍是晒干的豆子放大锅里炒。只是炒的时候火候要把握好,火大不得也不能太小。火大容易炒糊,火小一时半会儿炒不焦,等得人好心急。那个炒豆子的人还得用锅铲不停地翻动锅里的豆子,保证每粒豆子均为受热。炒一会儿,就听见锅里噼啪作响,渐渐飘来一阵香气。这时还不能停,翻动的速度要更快了,直到豆子表面已经变成了绛红并慢慢有了黑色,这时也就差不多了。起锅将它们盛入竹编的笸箩里,我们小孩子抓一颗丢嘴里,烫得直龇牙,可一会儿就嚼得咯嘣直响了。等到这些枯壳子豌豆热量散去,还得找袋子装起来,免得敞在外面受了潮变软了,那就失去了吃时脆硬的嚼劲,也没了满嘴的香甜。其实也装不了多久,几个孩子你一把我一把,就会把它给瓜分了。
今天回家,我赶紧炒了这些豆子。尽管没有了那大锅和柴灶,但小铁锅就着天燃气的火焰,在炒制的过程中我仍旧看到了久违的颜色,闻到了那熟悉的香气。抓一颗咬开壳,还好牙口还能承受那般坚硬,细细品味还有儿时的味道。
岁月静好,时光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