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聆听到于红梅老师的公益讲座是一种荣幸,愿自己在团队的熏陶下,成长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于老师的讲座从悠久的中华文化到“教学相长,读写融合”的实践理论,全面阐述了“学本语文”的基本理念,分享了她和她的团队“心源百日读写”活动的具体做法和感悟,让我们了解到专业型、探究型教师的发展道路,成功的背后都是努力的付出和超乎常人的自律与坚持。学习并做笔记之后,感受颇深,浅谈几点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学本课堂——以学习者学习为本
一切为了促进学习者和谐成长,全面发展,于老师这样阐述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它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广泛,教师靠单一的传授知识早已不能满足学生内心需求,这样的老师也难以在课堂中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共鸣。作为老师,在当今时代不断学习,转变观念,汲取知识营养已成为一种内在需求,我们的课堂应越来越注重激励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探索未知之心,与学生思想有撞击的火花,这样的老师才会深受学生喜爱。教师成长应向着专业型、探究型,创新型方向努力。
二.“读写相融”,提高素养
古人云:“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是说每日坚持学习、写作的重要性。我理解为“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要求学生认真努力,我们更应树立榜样。用行动感染、引领学生。教育子女也是如此,单凭说教只会让孩子反感,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应让他们看到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勤于进取的家长,用行动带动行动,用智慧启迪智慧,定会事半功倍。
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当我们苦于无内容、无材料可写时,许多时候定是自己看书太少,阅读量跟不上,思路受阻、见识浅显。正如于老师所言:“用写作的输出倒逼阅读的输入,从而获取更广阔的专业视野。丰厚学养,积淀底蕴,养成读写习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惰性,如果不逼自己一把,只会安于现状,随波逐流。。越到困难时,越要咬紧牙关坚持一下,任务一个个去突破。进入刘老师工作坊以来,每一次的写作对我而言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幸亏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一路坚持下来。回过头看,自己几个月坚持下来,也有了不小的收获。
三.专注“日更”,习惯成自然
阅读与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教育日记更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将日常工作中思想火花与感悟记录下来,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件事进行深入思考。
肖培东老师说:“阅读中最实在的事情,偏偏又是最难做的事,就是一页一页的读,就是一本一本的读”。阅读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更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成长,可能它们不如小说,故事那样吸引人,但有利于我们向专业性的方向发展。制定读书计划,每天坚持阅读几页,并随手做下笔记,数月下来,定会在更高的领域引领我们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虽然我们暂时不能像某些省级教学能手那样,每日都有日更文章的出现。但在工作坊任务的驱动下,完成好每一次坊内写作活动和课题组任务,有时间再写点自己有感而发的文章,也是一种不小的进步。只要在我们的思想深处形成一种学习习惯,读写相长,用书籍与写作润泽生命,那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