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最后时光,教室里的空气有些焦灼,孩子们难,老师也难。
有人撑不住了,就有了各种作妖:逃课、睡觉、走神……我的情绪也被他们弄得像过山车一样,既要紧跟复习计划,还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在各种不适中,有这样一位孩子却时不时地为我输送情绪价值,让我心情豁然开朗。
早读课上,两位王同学又没有到,打电话联系家长,家长却说很早就将孩子送到校门口了,孩子说买完早点就进学校。可现在早读课都快要结束了,还不见人影。找了好长时间才发现他俩窝在校外出租屋里一起打游戏。先回到办公室平复一下心情,刚坐下才发现喉咙发紧,想喝口水,可是杯子却在教室。这时刚下课的WB拿着我的水杯送进办公室:“老师,您的水还没喝。”然后轻轻把杯子放在办公桌上。那瞬间,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刚才的烦躁似乎消散了些。
语文课堂上,我引用了《红楼梦》中的句子。他在底下一脸夸张地惊叹:哇,老师好有才华呀!抬眼看见他晶亮的眼眸,像是发自肺腑的五体投地。我忍不住笑了,摆摆手谦虚地回复:奇文共欣赏,这是曹雪芹的才华和心血。没想到他又举起手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就是你的才华。”
他的话一说完,教室里安静了几秒,接着有同学轻轻点头。我心里忽然一暖,还别说,经他这么一“夸”,刚才还沉浸在不愉快中的心情顿时舒展熨贴了。我看着WB,对全班同学说:“大家一定要记住WB这句话——‘你记住了就是你的才华’。”这句话特别有哲理,学习不就是这样吗?把别人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就是真正的收获。”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WB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嘴角却扬着大大的笑容。
去食堂的路上,WB在后面喊我,我站住等他。“老师,你上次说叫我们把班级里的图书整理一下送给708班的孩子,时间过去这么久了,也没人整理送去。我偷偷地在书柜里数了一下,只有十一本了。”这是他们刚上初一时,我从家里背来放到班上,当时有四十本,看来现在七零八落只剩下这么多了。“时间太长了,可能是弄丢了,剩下多少本全部送过去吧。”我这样告诉他。“没问题,放心吧,老师。”他信誓坦坦的告诉我,“我看快毕业了,若还是没人去做,可能最后还要您亲子去送,这点小事就不用麻烦老师了。”最后他又不忘补上这些“蜜语甜言”,不过听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
第三节晚自习下课后,大家都忙着收拾书包,心儿早已像离弦的箭飞向校门外。我在讲台上边收拾东西边等着他们先出教室。WB背着书包走到教室门口,还不忘向我打招呼:“老师,再见!路上开车慢点。”我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好,你们路上也注意安全,早点休息。”WB挥了挥手,高兴地离开。
看着他消失的背影,我心里满是感动。初三的学生,每天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下课恨不得立刻冲出教室,可WB却能在这么匆忙的时候,还记得跟我道别,还特意叮嘱我注意安全。这样的细节,就像黑夜里的小星星,虽然微弱,却能照亮人心。
又一次,WB的语文又没及格,他非常沮丧的说:“老师,我是不是特别笨啊?怎么学都学不好。”我翻着他的试卷:“你看,阅读理解做得挺好,就是字老师看起来有些费劲,还需要练一下。还有前面的古诗词默写,在理解背诵上要下点功夫。你不是笨,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已。”
WB抬起头,眼睛里带着一丝期待:“真的吗,老师?我还以为我永远都学不好了。”“当然是真的,”我笑着说,“你看你平时多细心啊,帮班级整理图书、提醒老师注意安全,这些都是你的优点。学习就像走路,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只要你不放弃,慢慢找对方向,肯定能进步的。
从那以后,WB学习更努力了,虽然成绩还是不算突出,但每天早读课他都背得特别认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主动问老师。更重要的是,他依旧保持着那份温暖和善良——看到同学感冒,会悄悄递上纸巾;看到教室的灯没关,会主动回去关掉;看到我抱着一堆作业本,会立刻过来帮忙。
现在,每当想起那个兵荒马乱的毕业季,WB的身影总会清晰的浮现在眼前。我不禁感叹,要是每个孩子都能像他这样,也时不时地提供些情绪价值,那个焦灼的毕业季,或许就会变成缀满星光的温柔旅程。
若单丛现行的评价标准来看,他并不算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他没有出色的学习成绩,中考结束,他只能上一所普通的高中。但是这样的孩子却有着最柔软的内心和最纯粹的善意。他就像一颗小小的太阳,或许没有耀眼的光芒能照亮整片天空,却能在细微之处,用自己的温度,驱散他人心中的阴霾。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他或许不会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他一定会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他拥有了比成绩更珍贵的东西——爱人与被爱的能力,而这份珍贵,也将成为我教育生涯中最美好的回忆。他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提高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感知爱、表达爱的能力,让他们成为温暖、善良的人。
回望教育路上的点滴,爱因斯坦的话总在耳畔回响:“教育就是当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东西之后留下来的。”我想,纵使他会忘记所学的公式定理,这份爱人的能力却永不褪色。而这些带着温度的吉光片羽,也将成为我教育生涯中最珍贵的宝藏。
作者手记:
写下这段关于WB的故事时,毕业季的喧嚣仿佛又回到了耳边。最初提笔,是因为这个成绩并不突出的孩子,用无数个细碎的瞬间,治愈了我那段被焦虑裹挟的时光,那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像一束束微光,照亮了我疲惫的教育日常。
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里,我们常常盯着学生的成绩,却忽略了那些比分数更重要的品质——善良、细心、懂得感恩。WB让我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或许不是培养出多少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保持内心的纯粹与温暖,拥有爱人与被爱的能力。
我记录下这些片段,不仅是为了留住这份感动,更希望能与更多同行分享:在忙碌的教学中,别忘记停下脚步,看看那些“不显眼”的孩子,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成绩,却能给我们带来最真挚的温暖。而这些带着体温的“吉光片羽”,正是教育最本真的美好,也是支撑我们在教育路上坚定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