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一个人生孩子都要被津津乐道好久的小村子里,我度过了我幸又不幸的童年。爸、妈都属于有志无为的青年,总想着出去闯荡世界。年轻人嘛,总有些闯劲的。我的出生无疑为他们的远行提供了最好的借口。是啊,孩子喝奶粉要钱吧?小孩子长得快,买衣服要钱吧?将来长大了上学要钱吧?钱从哪来,地里刨?显然不可能,太苦太累还来钱慢。于是,出门打工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我成为一名留守儿童。此后,每次过节,都能看到一个头发乱糟糟,挂着两绺鼻涕的小女孩在小镇的车站旁蹲着,等着,望着……
其实,留守儿童也有留守儿童的好处。或许是爸妈是愧疚之下的弥补,小时候,我每天都可以从奶奶那里支取五毛钱的零花钱。这放在那个一片辣片一毛钱的年代里,我在同村小伙伴中算是土豪级别了。每次一放学,我就带着一大群“小弟”去学校门口的小卖部。站在那个沾着油垢黑漆漆的柜台前,拍着自己的口袋豪气的对那个脸白脖子黑的老板娘说,来五个辣片。然后转过身让“小弟”们排队,一人一绺地分。也许是这个原因,幼儿园,小学,我都是班上人缘最好的。
上了初中,接触的人多了,交际的范围也广了,见得东西也多了。在新环境里,我对自己的形象有一个最直观的感觉,就一个字——土。是了,老一辈人都认为吃饱穿暖才是王道,美观能当饭吃?因此,在爷爷奶奶照管下的我,穿的非常之“实用”。画面可以自行想象。所幸我的审美基因强大,还能补救。看现在,不也出落成一个水灵灵的大姑娘了。
初中的课程还不那么紧,尤其是初一这种过渡阶段的课,一般老师都管的不严,任我们野蛮生长。在这个少男少女春心始动的时候,言情小说走进了我的视线。已经忘了第一本看的小说叫什么名字,只记得男主角姓轩辕。当时感觉这个名字好酷啊,直到后来看言情小说看的多了,才发现,呵呵,都是套路。有人说:没有人在自己年轻的时候会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我深表赞同。初二时,我感觉看言情小说的人太多,完全不能凸显我这个未来之星的档次。所以,我开始读名著。刚开始,还是读小说类的,后天读书面渐广,看的越多,了解的也越多。现在想想,还是蛮感激之前那个蠢萌的自己的,哈哈。
初中三年一晃而过,再回过神来,我已经坐在高中的教室里听物理老师讲位移了。物理老师师范刚毕业,年轻漂亮,声音软糯糯。上课特别细心,枯燥的物理课件也能做的妙趣横生。但我可能上辈子冲撞了爱因斯坦他老人家,导致这辈子物理一窍不通。最终,只能向漂亮温柔的小姐姐挥泪告别,转身投入文科怀抱。进入文科班,第一节语文课,语文老师就推荐大家看《平凡的世界》和《苏轼传》。我差点喜极而泣,以为终于找到了我的知己,颇有一番偶逢知己很见晚的感觉。后来才知道,他是为了让我们积累素材并揣摩写作技巧!你想知道我听到那句话的时候的感受吗?冰冻三尺乃一日之寒呐。后来语文老师再推荐《活着》的时候,我就盯着他看了整整一节课,下课后他让我去办公室问我是不是学习有困难……
直至现在,我高三,已然是一个标准的高三党:
齐耳短发,啤酒瓶眼镜,肥大的校服。记忆里的辣条早已不在生产,当年省吃俭用买下来的小说早已搁浅,我看着床头新买的《苏轼传》,叹口气拿起复习资料继续挑灯夜战。不是放弃,不是妥协,只是为了再看《苏轼传》不留有任何遗憾!高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