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我曾好几次拿起它,翻了几页又放下了。磕磕绊绊的看到Strickland突然放下现有的一切,跑到了巴黎之后,就再也停不下来。
文中的视角是一个作家,他作为Strickland生活中有交集,却又不完全交集的一个人,拼凑出了Strickland这一人物的形象。Strickland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证券经纪人到落魄刻薄的画家,再到最后名垂千史。每一段的经历都充满了一种别样的色彩。故事的结局虽以Strickland死亡收尾,但他却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作出了一幅伟大天才的杰作。
有些人会把《月亮和六便士》读成一本义无反顾追逐梦想的书,而我更多的,觉得这是一个内心与社会冲撞,最后还是守得一片净土的故事。
从Strickland抛开世俗所谓的良心,所谓的责任,所谓的名誉之后,他的人生注定了不同寻常,备受争议,孑然一生。庆幸的是,他最终找到了他灵魂的故乡—塔希提。就像作者所说的:“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这本书之所以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心灵震撼,在于Strickland的真实,他真实到没有任何外衣,他脱下了束缚他画画的所有身份外衣,赤身裸体进入到了自己内心的内心世界,他硬是不去理睬脚下的六便士,却任性的只抬头望向月亮。
回到现实,我们也许佩服Strickland的勇气,但我们也许终其一生,也没办法抛开长久以来的被世俗文化所影响的世世代代的我们。那么这本小说,对于我们现实之中,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个启示是:也许我们可以放过自己一点点。
孩童时代,我们被教育成要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学生时代,我们被教育成要做一个优异的好学生;而进入社会之后,我们被教育成要做一个爱岗敬业的好员工。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都有一套完整而且统一的规范。正如《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一句话:
“凡人立身行事,务使每一行为堪为万人楷模。”
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我们让自己的每一个行为符合道德和社会规范。我们身上承载了太多外界给我们下的定义。
最近有一个很经典也很流行的名词—舒适区,我们被要求着要不断进步,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断去提升能力,打破边界。但谁也不在乎,那个动机,有没有问过我,是不是真的想要进步,也许我就是想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过一辈子呢。其实,我们可以不用这么好的不是吗?差不多得了。
第二个启示是:学着去理解他人而非评判他人。
《月亮和六便士》中,有一段讲的是两个医生的故事。阿伯拉罕是一个医学天才,前程似锦。
但他却辞职在亚历山大港的公立医院找个职位低微的工作。
而另一个医生卡尔米凯尔,从学生时代就处处被阿伯拉罕打得惨败,可是因为阿伯拉罕离开了,他得到了那个职位成了著名的外科医生。十年后荣获了爵士封号,生活优渥,妻子美丽,他抽着雪茄烟说:
“如果这件事同我个人没有牵连的话,我是会为他虚掷才华感到可惜的。一个人竟这样糟蹋自己实在令人太心痛了。”
作者也没有评判这两种选择,只是说这一切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事实是如此,社会有一套它自己的价值规范,而每个人因为独特,所以也有他自己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我们在看待外界的人和物时,也会持有不同的观点。我们戴着自己的滤镜去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不那么客观,所以我们才要试着去理解他人。
我相信每个不仅独特,而且孤独。
“我们生在世界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这些符没有共同价值,意义是模糊、不确定。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财富传给别人,但别人却没有接受这财富的能力。我们只能孤独行走,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第三个启示是:把握外界和内心秩序的平衡。
正如我取的题目:“愿我们最终,都能与世界和解。”基督教认为人是有原罪的,所以才有救赎(我不是基督徒,这一段如果有理解有误的地方,请告知我,但不要认真。)因为是救赎,所以我们活在世界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艰难,诱惑,欲望等等;Strickland无疑是一个基本与全世界背离的人,但这毕竟是小说,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社会关系的集合中,不免会有一些背离我们内心的东西,我们为之挣扎并奋斗,希望寻求一种平衡。
《月亮和六便士》中,其实远远不止这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欢迎各位书友跟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