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相同起点的人,到后来差距会那么大?
父母都是毫无背景可言的工薪阶层,为什么有些人多年后能够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个中翘楚,而其他人则沦为平庸呢?
虽然这个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它仍不失为一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
也许你要说这还用得着思考啊,如果背景家境什么都相同,那肯定是智商高人一等,能力突出呗。
曾经,我也这样认为。
直到后来,我读了卡罗尔.德伟克的《终身成长》这本书才发现,一路走来,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并不是智商和能力,而是思维模式的不同。
.1.
固定型思维VS成长型思维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看看自己符合下面哪些选项:
1、害怕尝试,上课不敢举手,在工作会议上畏惧发言
2、犯错、失败后,情绪难以控制,容易否定自己
3、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不可能像他一样优秀
4、出丑不可怕,只要能学到东西
5、失败挫折能推动成长,告诉自己哪里存在问题
6、只要不断学习努力,再加上认真行动,我也可以
这里面,123 属于固定型思维模式,456 反映出成长型思维模式。
《终身成长》这本书中,主要介绍了以上两种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天赋和能力是基本固定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
他们只会对反映其能力高低的反馈展现兴趣,并且认为人需要不断去证明,害怕被评价,害怕冒险,遇到挑战就会退缩,并且担心自己出丑,只做能力之内的事情,思想被固步自封住了。
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失败只是自我成长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
他们会对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信息高度关注,并且认为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他们会拥抱挑战,从批评中学习和进步,他们更关注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做到更好。
.2.
思维差异影响人生结局
在过去的 10 多年里,为了了解不同的表扬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终身成长》作者卡罗尔•德韦克研究过许多孩子,设计了大量实验。
她发现,被大家夸奖为「你很有天分,你很聪明。」的孩子,因为害怕自己不够聪明的那一部分被人发现,于是开始变得畏惧挑战,倾向选择舒适的安全区,一旦有机会做出选择,便会主打选择做简单任务,这好让自己看上去聪明,长大后的思维模式也更偏向于固定型;
而得到关于努力的夸奖,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的孩子,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更关心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长大后更偏向于成长型思维模式。
慢慢地,那些小时候脑袋笨却很努力的人,一路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成就;
而那些从小就被戴上“不努力就很聪明”天赋光环的孩子,长大后反而泯然众人矣。
这看似是说夸奖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倒不如说是思维带给孩子的改变。
遗憾的是,多数人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训练成固定型思维模式,并且这种思维根深蒂固。
.3.
怎么培养成长型思维?
实际上,大多数人同时拥有固定型和成长型这两种思维模式,在不同的场合和面对不同选择时,其中的一种思维模式会发挥作用。
只不过看哪种思维模式对我们的影响更大,来决定我们是满足现有成就,还是不断突破自我。
那我们该怎样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呢?
《终身成长》一书的结尾也给出了答案。
首先,接受自己的固定型思维。
接受曾经的固定型思维的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固定型思维。承认这一点,你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接着,观察是什么激发了固定型思维。
当你意识到自己正在产生固定型思维时,你应该有所警觉,试着去观察和记录它,知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固定型思维,才能从这些经验中吸取经验。
其次,把固定型思维模式当成一个独立人格,并给人格命名。
当你心中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出来以后,给它一个命名,可以是一本书名、一部电影里的人物名,或者用自己中间的名字来命名它。
当你自己看到这种人格的时候,能将命名的人格从自我中抽离,会想着你不愿成为这样的人,从而减少固定型思维对自己的影响。
最后,改变这个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把它培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人格。
你的固定型思维人格本来是为了保护你的自尊才存在的,它会让你停留在舒适区里,让你感到安全,但却没有办法帮助你更好地解决问题。
每当我们的固定型思维人格被诱发出来的时候,想一想如何用成长型思维的新方法去启发它,让它接受挑战,不要放弃,让它在受挫折后,也能保持积极的想法。
你可以说,“听着,我知道可能会失败,但是我愿意试一试,只要能成长。”
.我是小结.
天赋决定了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思维模式能决定你可以走多远、站多高。
当你还在惧怕挑战、不敢行动时,别人早已尝试,并且已经做出一定成绩。
当你面临失败抱怨不公时,别人却将磕绊视为铺垫,反而倒逼自己的优秀。
当你喜欢证明自己、满足现有成就时,别人心装星辰大海,并且在永无止境地成长。
于是,你们之间的差距,也就这样一步步拉大。
《终身成长》这本书,坐镇美国亚马逊心理学畅销书10年,比尔·盖茨撰文推荐过,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