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一本书中看过一句话“每位父母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何如此说呢?
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他们通过了练习几百遍甚至几千遍才学会了叫“爸爸,妈妈”,因为他们每次发出声音叫一次“爸爸,妈妈”都会得到父母开心喜悦的笑容,对着孩子又是亲,又是抱,又是搂的,孩子的初始学习通道,是透过观察父母的笑容,语气,肢体动作等感观系统来感受父母的爱,通过反复的练习验证,也给了孩子无穷学习的动力。
事实也验证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做了一件事,就是无论孩子做什么,我们父母都会想尽办法给他动力,让他愿意再练一次,孩子愿意再来一次训练自己的时候,他就能变得越来越厉害。
通过大量的实验案例及知识积累,人类探索到:教育的真谛就是想办法让孩子愿意再来一次……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现:除了说话,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也是这样,我清楚的记得,我家娃,刚学习走路的时候,从刚开始的害怕,胆怯的走一两步,到完全会走路,这个过程,无一不例外的都是对孩子一次一次的鼓励说“哦,宝贝,你太棒了,真的会走路了,好厉害,再来一次,过来妈妈这里”,并且双臂张开,当她成功的走到我身边的时候,我高兴的抱着她亲了一口,我笑,她也笑,两个人笑得不亦乐乎。然后再从我怀中推开我,再重新来一遍,因为她想再走一次,就是在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喜悦练习中,孩子通过不停的练习,总结,学会了完全走路。
父母们可能还会发现一点:孩子身上一点点的变化,父母都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觉得不可思议,兴奋无比,并且把这种欣赏的感觉传递给孩子,孩子越来越有动力挑战一切,特别是爸爸妈妈嘴里还不停的发出一个个象声词“哇,哇"声时,孩子得到如此充满力量的鼓励,支持,安全的感觉中,做任何事情都越来越有动力,自我价值也越来越高,爸爸妈妈也会越来越有成就感,价值感,也再次证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养孩子愿意再来一次。
如果孩子做什么都愿意再来一次,他早晚都能学会,早晚都能做对。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很多家长们也感到孩子给家长的挑战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遭糕,其中不难发现我们父母也变了,我们当年认为是孩子优点的,现在有些都成了缺点,其实孩子没有变,是家长们的心态变了,在现实生活当中,会听到很多家长都会讲“我家孩子咋这么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教了他N遍了,就是不喜欢做作业……”
或“那道题目他都错了几遍了,都没学会,气死我了……”
又或是“现在的孩子真难管,动不动就顶嘴,气的肝疼……"
“我家那娃自私的很,懒死了……",“我家孩子现在都不跟我说话了……”等等对孩子的诸多负面评价,家长们看到这里是否觉得非常的熟悉呢?
以上的心历路程也是我一路走来,13年全程养育孩子当中的深刻体会,然而,当孩子逐渐步入青春期的时候,通过她的行为所展现出来的一系列叛逆后面,真实的状况是:孩子渴求爱,认可,欣赏,肯定的一种“本能"表达方式。
孩子的“叛逆”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警醒,一切的发生都是来祝福我的,于是我走上了学习家庭教育,学习之后我才明白,我们父母为何会跟孩子心越来越远的真正原因……
喜欢看综艺节目的家长朋友们,还记得《非常6+1》的节目吗?中国今天的家庭结构很多也都是“非常6+1”的结构,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所以各种宠爱集于孩子一身,特别是父辈们,在过去旧有成长环境中,物质生活非常匮乏,也受了很多的苦难,由此造就了中国的家长特别不舍得孩子吃苦受累,就会用过度保护,过度包办,过度喂养,过度的满足的方式来爱孩子。
我还观察到,在中国整个的文化背景里面,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影响,父亲往往扮演的角色投入程度很低,原因是他们大多把时间放在为家庭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援。反观我的家庭也是这样的,事实是父亲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孩子在4-5岁阶段,是最需要得到父亲的认同和肯定的,父亲的认可,欣赏,肯定是孩子一生自信的源泉,另外,中国父母的很多父母特别喜欢攀比,比谁家的小孩有出息,学习好,读名校,这也造就了孩子对父母越来不喜欢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之前经常做的事。
再有,很多父母仍然是沿用旧的教育理念及沟通方式,一味地只知道用物质生活来满足孩子,另一方面又用打,骂,指责,批评,贴标签的传统方式与孩子沟通,自以为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的错误方式,亦忽略了新时代孩子的内心真正需要是什么?
正如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一书中提到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不一样,养育方式亦会不一样,用五大心理营养来养育孩子,协助孩子的天性:积极向上善的品质会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她还提到“中国父母的特点是太过焦虑”,做虎妈还是猫妈”?她表示:“觉得不能一概而论究竟是虎妈还是猫妈的教育方式好,主要还是要看孩子的个性,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因为家有两娃的原因,所以我观察到,老二这种个性的孩子的抗压能力很强,性格比较稳重,特别是男孩的原因,我会采用相对从严的管教方式。但是这这种教育理论不能作为所有人的标准,原因是老大属于艺术家的天生个性,我发现这一方式不适用于她,于是我采用林博士的另外一种方法: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温和的教育方式可能对他们更加有利。最好的方式是“温和与坚持并重”,用温和的方式管教,但是对于老大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的界限我是一定会坚持的,让孩子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万万不能做,让其清楚其中的规则和底线。所以现在与孩子的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喜悦状态。林博士还提到,她坚信,孩子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6岁时,他们应该学会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父母应该花费更多时间去了解和观察孩子,而不是干涉孩子。父母们需要记住一点的是: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们能够快快乐乐地成长,做好他们自己。满足了他们不同阶段的心理营养,每个孩子都会成为出色的孩子,未来都会发挥得很好。
我在做了虎妈十几年后,毅然决定华丽转身,改变自己的养育方式,学习如何做高情商的妈妈,在经过2年时间的沉淀,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与孩子的关系从原来的紧张,互看不顺眼到现在的互相尊重,欣赏,鼓励,彼此间非常的信任:深夜谈心,一起研究厨艺,插花,运动,舞蹈等活动,有共同学习愿景目标,偶尔装B耍酷……
大家可能很好奇我是怎样做到的?原因很简单,在了解以上原因及孩子成长的规律之后,我不再将责任放在孩子身上,而是将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在中国人普遍在情感方面表达是含蓄,羞涩的,因此孩子也学到了父母身上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造就了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如何与父母正确沟通,表达爱,我选择了接纳,允许,坚持改变自己影响他人。首先,改善夫妻关系,因为良好的夫妻关系是教育的最关键点,也是好的家庭教育的定海神针。再有,我还根据前面的提到的根据孩子的天生气质养育方式养育孩子,活于当下,与孩子相处时,用回孩子刚出生时的相处模式,共情孩子,聆听孩子的情绪及真实的想法,通过具体行为去欣赏孩子的闪光点,温和而坚持的用爱的六种语言表达爱,改变旧的沟通模式,用一致性的沟通方式与孩子用心相处,选择相信孩子,适当示弱求助孩子,让孩子得到更多的成长机会,持续学习修自己,引领孩子如何及时表达爱,享受爱,努力成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共享受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