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的五月,老妈这群山东女兵们来到了边城乌鲁木齐市。准确的说当时还叫迪化市,1954年迪化市才正式更名为乌鲁木齐市,做为新疆的省府。
来到就要离开。听老妈说当时因为“七一纺织厂”的厂房建设和设备配套没有同步。一句话,为纺织厂招的这批山东女兵们来早了。
那时的新疆那里都非常需要人,女兵更是黄金资源,众所周知女兵们还肩负着多重的使命。
所以老妈她们这批女兵受上天的眷顾,1952年初夏来到了新疆相对富庶、气候温和的伊犁大草原。
好巧不巧,伊宁市也是在1952年5月底成立,它由此成为中共伊犁区党委、伊犁地委和伊犁专员公署驻地。
这一切和老妈她们这批山东女兵没有啥关系,只是历史上的一个机缘巧合。
当年老妈她们部队的番号是“十五师十三团二营五连”,这个部队番号我这次回来,是我老妈唯一能完整记着,并能像唱歌一样唱出来的句段。
1952年暮春初夏,这支部队的好几个连队,一猛子扎到了伊犁河上游的巩留县境内驻扎、开荒、生产。
就在这块土地上给老妈她们发了军装,正式办理了参军入伍的手续,生活是供给制,每月发津贴。
我老爸、老妈他们是建国后伊犁河上游第一、二批来自部队的拓荒者,他们中有不少人是南泥湾的传人。
山东女兵到达指定位置后,首先是暂短的学习文化并休整。学汉字从拼音学起,特殊声母“r”的发音,难倒了一片山东姑娘,甘肃临洮的文化教员直摇头,我老妈为此还挺得意,她发音没问题。
随着夏季的到来,老妈她们在伊犁河上游这块地方进行着大强度的农业劳动开发,近二十来岁有体格、有劳动经验的老妈,面对大面积的田间劳动也累的是够呛、够呛的。
记得老妈还说过这里的蛇很多。潮湿凉快的亘古荒野,本来就是蛇群的“快乐老家”,部队的开荒、烧荒、造田把它们都惊动并赶上了大路,到处乱窜……
随着冬季的到来,老妈她们来到特克斯县越冬。山东姐妹们住在几户少数民族人家里,老妈记得晚上房东会在她们门外再顶上好大的一块石头。
这个冬天,这群山东姑娘又经历了锥心刺骨的想家,哭声此起彼伏,没完没了……
老妈在来的这批女兵中年龄偏大,又是家中老大,干重活她不怕,只是想家想的啊,她说“能一闭上眼睛就回到老家多好啊……”可想那些十五、六岁,在家没干过重活的姑娘们,想家想的只能不停的哭啊……
没经她人苦,莫劝她人事。姑娘们,哭吧,哭吧!哭一哭她们就会像分蘖拔节的庄稼一样,快速的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长高、长大,开花、结果……
老妈说,这年冬天想家想的哭是哭,但还要积肥劳动。严冬的凌晨天还没亮,河谷的旷野上几个山东姑娘悄悄约好,赶早上路积肥去……
她们走着走着听到前面,咯吱!咯吱!咯吱有脚步声,还比她们这一拨起的更早的姐妹,你追我赶积肥忙,整个冬天,天天如此。
那时的山东姑娘一根筋,哭是哭,干是干。那个年代没有人耍心眼,人心像透明的空气,人们心脏的尺寸一样大小,心脏的色泽都是晶莹剔透。
几乎是同时,在1952年底,已经有部队进驻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开始创建农场。这支由我们许多同龄人的父亲组成的从南疆翻越天山驻扎在巩留的剿匪部队,他们是兵团第四师中心团场“老十团”的开拓者,是现在誉满天下四师七十二团“伊力特”酒业的奠基人。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家门口不认得。这批山东大姑娘的人生缘分都在这肖尔布拉克的亘古荒原上凑齐了……
(待续)
刘 敏
202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