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用于整理我阅读的《观赏植物学》一书的内容,加深我对这方面知识的印象,如果对你也有可取之处,请取之。
摘自本书P63-72。
一、植物分类等级。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的植物分类等级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12个主要等级,各主要等级之下根据需要还可设“亚门”、“亚纲”等次要等级,从而形成金字塔式的阶层系统。
界>门>纲>目>科>属>种
(一)种及常用的种下等级
1、种(species)
“种”是物种的简称。一般而言有两种观点,即形态学种和生物学种。形态学种的划分主要根据植物的形态差别和地理分布,指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并占据一定自然分布区的植物类群。生物学种指出自同一祖先、遗传物质相同的一个群个体。要全面认识种的概念,既要考虑形态学上的标准,也要考虑遗传学和生态地理学上的标准。
2、亚种(subspecies)
“亚种”指形态上有比较大的差异,并具有较大范围地带性分布区域的变异类型。
3、变种(variety)
“变种”为使用最广泛的种下等级,一般指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变异居群,但没有大的地带性分布区域。
4、变型(form)
“变型”指形态上变异比较小的类型,如花色、叶色的变化等,而且没有一定的分布区,往往只有零星的个体存在。
此外,在生产实践中,还存在着一类由人工培育的栽培植物,它们在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具有特异的性状,当达到一定数量、成为生产资料并产生经济效益时可称为该种植物的栽培品种或品种。
因此,品种是栽培学上常用的名词,不是植物分类的等级,但在园林、园艺、农业等领域广泛应用。
(二)属
属(Genus)是形态特征相似、亲缘关系密切的种的集合。属的学名是一个拉丁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属名来源很多,有的来源于希腊语、拉丁语、阿拉伯语等的古名,有的是地名拉丁化形成的,如台湾杉属(Taiwania)、福建柏属(Fokienia),有的是由人名拉丁化形成,如珙桐树(Davidia)、重阳木属(Bischofia)。
(三)科
科(Family)是形态特征相似、亲缘关系相近的属的集合。科的大小差别很大,最小的科只有1属1种,如银杏科(Ginkgoaceae)、杜仲科(Eucommiaceae),而禾本科约700属10000种,豆科则拥有650余属18000种。
ps:看了这本书知道了植物界的一位大师,瑞典著名博物学家林奈,他于1753年发表了植物分类历史上著名的《植物种志》,下次专门介绍下这位大师。
与此同时,我还在看《植物名字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更加生动有趣,将二者结合起来阅读恰到好处,既能满足我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又不那么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