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我们越在意什么事情,什么事情就越是做不好。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这样一个心理学概念——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效应”得名于美国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瓦伦达一直以精彩而稳健的高超演技而闻名,从未出过事故。1978年,73岁的瓦伦达将表演地点选在了波多黎各的海滨城市圣胡安。没想到,以前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的瓦伦达这次却彻底失败了——当他刚刚走到钢索中间,仅仅做了两个难度并不大的动作之后,就从数十米高的钢索上摔了下来,当场死亡。
事后,他的妻子回忆说,瓦伦达在出场前就不断地告诉他自己,这次表演十分重要,不能失败。以前每一次成功的表演中,瓦伦达都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而在最后一次的表演中,瓦伦达太想成功了,反而无法专注于事情本身,变得患得患失。
这件事发生之后,这种在巨大心理压力之下患得患失的心态,被心理学家命名为“瓦伦达心态”,又称“瓦伦达效应”。
我们常说,“压力就是动力”,但“瓦伦达效应”告诉我们,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驾驭得当可化为无往不利的法宝,反之则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瓦伦达效应”属于“不良压力”。这是一种非理性压力。因为这种压力的根源是人们患得患失的心态,并不是担心自己不够好从而想办法提升自我,而是在反复担心“失败后怎么办”。前者带来的是正面情绪,而后者带来的则是实实在在的负面情绪,会使一个人的精力分散,最终浪费在无用的胡思乱想上。如此一来,又怎么会成功呢?
“瓦伦达效应”其实非常简单:过度紧张带来的压力,摧毁了长期训练所行成的无意识反应能力。所谓“熟能生巧”,当出现某些意外情况的时候,一个技巧熟练的人会下意识的做出正确的应对——这并不是运气,而是在日常训练中获得的潜意识记忆。
而患得患失的心理让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连一些最基本的应对能力都需要深思熟虑(比如,先迈左脚还是右脚),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反应变慢,思维也就跟着变迟钝了。
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免患得患失的紧张情绪,踏下心来认真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