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求学的经历,并不都是枯燥无味的,因为在食堂吃饭的时光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好的味道总是会在回想的时候更加美味。
自从小学三年级离开家去较远的乡镇上学,吃大锅饭的日子就开始了。那时候学校没有提供宿舍,只能住在专门留学生住宿的私人家里,那些家庭总会在自家院墙门口写“留学生”三个大字,因此我们很早就是“留学生”了。他们会管理学生们的住宿和吃饭,学生们每学期都需要交一些米面油粮和一定的住宿费。每周都只有一两顿变样的饭,其它日子都是大烩菜,而且每人都有固定的一份,所以那时候学生们在中午、晚上放学后也不着急吃饭。三五成群相跟着、打闹够了才回到“留学生”处,领到自己的那份饭菜,就着嬉笑也就不觉得饭菜有那么清淡了。
年龄大一些上了初高中,就都经历着同样的食堂的经历了。那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总是觉得吃不饱。食堂有一些热门的菜,特别是小笼包,总是让馋嘴的同学们念念不忘。早晨中午晚上下课铃响的那前两三分钟,我们基本上都是盯着表过去的。在座位上还常常做出最有利于奔跑的姿势,就像是在赛道上已经听到裁判喊了预备的短跑运动员,绷紧了身上的肌肉,只等枪声一响,就会毫不犹豫的冲出去,奔向食堂。跑的最快的同学往往会被周围的同学们委以重任,帮大家每人买一份。如果你有这样跑得快的好友帮你买早点,总会得到大家的羡慕。如果有一天你是第一个跑到食堂,那将会成为向别的同学炫耀的资本,足够高兴一整天。为了第一个跑到食堂,甚至有些调皮同学会提前换座位坐到最后一排,等不及铃声响就会猫着腰,以老师看不见的姿势挪动出后门,不那么着急的走到食堂就可以笑傲江湖了。
到了大学,去食堂吃饭最讨厌的就是排队了。大学的学生还是太多了,即使是每个人的课程都不一样,每到了下课时候,食堂还是人满为患。同一时间下课,反正是不可能有某个窗口人会少了,同学们索性也不急着去食堂了,一路上正好可以相互谈论些什么,男生基本上都是谈论游戏和篮球,女孩们就谈时下最热播的电视剧。再耐心地排着队,磨蹭的吃完饭。反正嘛,上了大学有的是大把时光。
读研以后我不再那么积极了,总会在大部队过后再去吃饭。不那么匆忙拥挤的景象总会留下很多思考的空间,特别是对于一个人的吃饭。另外还有一些私心就是恰巧导师从办公室回家的路会经过食堂,这样我就有机会和导师请教一些的问题。与老师的一些非正式的谈话不仅会让我轻松不少,思想也因此会更加自由更加活跃一些。
如今,再走在去往食堂的路上,我发现一切都变了,一切又没有变。我可以第一个跑到食堂,也可以买到第一笼刚蒸熟的小笼包,只是再也吃不出那种曾经的味道了;我可以耐心地排着队,也可以悠闲的吃到所有的同学都走光,只是再也没有一起谈论资讯的三五同学了;倒是因为常常最后去,会被食堂大妈认得,多舀半勺菜。食堂还是那个食堂,只是去往食堂路上的人已经不是那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