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装修所想到的
最近被装修搞得精疲力尽。
刚开始签了一家装修公司A,在小区内拥有众多客户,装修质量也是有目共睹。后来因嫌报价高,毁约托朋友找了一个便宜的装修公司B。从装修的结果来看,这恐怕是我最后悔的一个选择。
B公司类似于一个游击队装修公司,没有设计师全程跟踪,没有监理,也没有规范的施工流程。大部分情况下全靠工人临场发挥,每个工人也多从自己的角度,怎么简单怎么来。结果工种之间的衔接留下一大堆问题:比如厨房的一处水管改造,工人为了省事,直接说没法做,不得已找橱柜设计师改来改去,大费周折也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后来找了懂行的人一看,改造很容易,是工人偷懒不想付多出的那一点点成本。再比如阳台工和木工尺寸没有沟通好,导致柜子打好了,窗户却无法打开。如此不胜枚举。
因为是朋友介绍的,这些不满意的地方也抹不开面子要求返工。最终自己不得不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额外的money,装修的结果也没能让我满意。
人情也是有代价的
匡算下来,虽然我选择了B公司,明面上的装修成本比A公司低,但我还为此多付出了增项金钱成本、时间成本、学习成本、沟通成本等等。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根据这个经济学理论,选择B公司较A公司,放弃了额外的金钱、时间、精力、装修质量等代价,选择B公司不一定成本最低。
况且,人情也是有代价的,通常需要使用各种方式偿还欠下的人情,或者是一顿饭、或者是一件礼品,或者是一定额度的回扣。并且人情的代价往往会随着人情链条传递和叠加,二手人情肯定比一手人情代价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情也是一种商品。
商业社会的人情代价
有人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人情淡薄,但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却更高效了。特别是陌生人之间,通过市场和价格,根据需要进行分工协作。我们不需要处处去找人情。
不需要处处讲人情,我觉得这是商业社会最美妙的地方:你可以对某些东西不懂,但商品是由价格进行投票的,一分价钱一分货,只要你愿意付出你能承受的价格,你就会得到对应的服务。
虽然商业社会也有人情,但大体有这么一个规律,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越是要讲人情拉关系。或许是奇货可居,必须通过找人才能拿得到(计划经济时代就是这样);或者需求远大于供给。但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商品极大丰富,商品交易也足够边界,你要得到某样东西,用市场价格就可以购买到。
你觉得某家装修公司的报价高,但有很多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进行了投标,那就可以说他高有他高的道理,或许高在材料,或许高在做工,或许高在服务。
iPhone价格高不高?或者你觉得高,但无数的人已经用实际行动投了票,那他就值这个价。
或许某些人要问,很多时候找朋友确认可以更低价或者更优质地买到商品。这事要分几种情况来看,要么,你的朋友有价格决定权,可以为你让出部分利润空间;要么,你的朋友了解利润空间,可以引导你进行砍价。但这主要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会越来越透明,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这也是经济奇妙的地方。举例来说,现在家用电器的价格已经足够透明了,你托朋友买到的价格不一定比京东的价格便宜。
所以,结论呢?
我的原则是,如果有可靠的一手人情,并且是信息不够透明的情况下,我才会考虑找人。否则,我情愿相信市场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