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句话确实没错,但是请不要理解错了,这里的“虑”可不是焦虑的“虑”。
如果人没有对未来的美好预期,那么很难就克制当下的欲望。比如有些人坚持运动,这份坚持可以“未来”的自己身体健康、身材健美,这就是人克制自己当下的好吃懒做,是为了让“未来”的自己成为现在的自己所希望的样子。这种情况下人就得为了这份“远虑”,而制定计划比如饮食计划、健身计划等,并付出努力,最终才有可能达到这个目的。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常常把远虑变成了当下的焦虑。为了涨薪,焦虑;为了成功,焦虑;为了健康,焦虑;为了各种各样的事,焦虑;甚至连读书都变得焦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经常性的焦虑、失眠,很多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焦虑。也许是为了升学、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但更多的时候可能只是为了一个未知的“未来”。我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但很长一段时间我把读书作为一个功利性的手段。我会给自己设定目标,比如我一周一定要读两本书。也会给自己所读的书设定范围,比如我只读经济、管理、心理等这些我认为“有用”的书。
随着时间的流逝,读书从一件让我感到快乐的事,变成了一份沉重的负担。读的慢了会焦虑,没读懂也会焦虑,读不进去更焦虑,然后又把这些焦虑带到了读书的过程中,然后就读的更慢或更囫囵吞枣甚至不想读了,然后又更焦虑,如此恶性循环,读书也就变得越来越无趣了。当做一件事情一直处于一种焦虑的情绪下,并伴随着一些功利的心态,我觉得这件事就很难做好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读完一本书后除了“读完了”这个信号复现在自己的意识中以外,我还沉淀了些什么。
可能很多爱读书的人都经常能听到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这类的言语。最近家人也尝尝跟我抱怨说书太多,没地方放,不读的扔了吧。说实话扔书真的舍不得,书虽不贵,但却总是带着一份情怀,好像一个旧友,一位导师。于是我扪心自问,既然如此割舍不下,那我为什么读的时候又总要感到焦虑呢?
恰巧有天我在知乎上闲逛,偶然看到有人引用胡适先生的一句话: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当时,看到这句话后,真的是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啊!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说的多好!真理无穷尽,未来难确定,我们能做好的只在当下。读就比不读强,领会了一点就比一点没领会强,所以何必因未来而在当下焦虑呢!其实真正要做的无非就是在当下做对的事。所以我想:因为我喜欢读书所以我才读书,这才是读书人应有的气魄!
“兴趣”这个词我们从小就听老师、家长念叨,为了培养兴趣,报了各种特长班,上了各种兴趣课,但归根结底我们为的是什么呢?我想大多数都不是真的为了培养兴趣,而是抱着技多不压身,多个特长多条路,甚至多个特长好泡妞、好显摆等。正式这些心态让我们的兴趣变得不再感兴趣。就像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每天上学读书,毕业后还把读书作为一个习惯甚至一个兴趣而保留下来的又有几人呢?是百分之一还是万分之一呢?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爆炸”这个词真的说的很对,不但形象的描绘了一种井喷式的信息大爆发,也体现了人们的恐惧,面对爆炸的恐惧!我们无所适从,因为多反而无从下手,常有一种看不过来的焦虑、烦躁。但是我们真的需要去关注每一个所谓的有用信息么?信息的日增长速度早已大大的超过人脑的接收速度,我们每天接收的大量琐碎知识,其实大部分只是为了遗忘!真正有用的知识,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心的去学、去记、去实践、去反思,不停的循环直到熟练、掌握!而不是草草的看一遍,追求量!当然,有人会说连马克思都说过:
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
为什么不能通过多看大量信息从而质变呢?这是对“量”的误区,没有关联关系的,随意的接收信息,这种离散的是积累不成量的,它们之间是孤立的!能引起质变的是有关联(强关联的)量,目前流行的1万小时法则,就是指花大量时间沉浸在某一个领域,从而才能成为大师!
《大学》里有一句话放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不但不过时,反而愈加香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焦虑帮不了我们,也许我们为各种事而焦虑,先不说大部分的焦虑实际上并不会发生,即使会发生,焦虑也没用,只会让人陷入失眠,不能安定,失去思考能力,然后导致效率低下,徘徊不前,然后更加焦虑,然后……的恶性循环之中。
人只有真正做自己敢兴趣的事才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不知疲倦。重归兴趣,减少功利心,也许就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收获!不忘初心,简单四字,又有几人能做到!随着年龄增长,环境变迁,我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身不由己,不得不拼命向前看、往前冲,于是很多我们曾经的兴趣爱好就变成了如今的心里负担!其实,不妨试着放下对未来的过多期待与执着,回到当下,也许这正是减少焦虑,重归兴趣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