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曾以为写作是需要灵感的,后来我发现写作不仅仅是灵感,更重要的是积累。
如果有一个叮当猫口袋,但凡写作需要什么,我们就随时从口袋里掏出什么。想想这个画面,我不禁嘴角咧到后脑勺。
后来,真的让我找到了这种口袋:外挂写作大脑。
想要拥有这样的外挂大脑,我们只需要学会一个工具和一个思维框架。
一个工具:印象笔记
2017年底开始练习写作,我发现写作时严重缺乏的东西,一是素材,二是范例。
可能有的人会反驳,互联网这么发达,需要素材的时候直接上去搜索不就好了吗?确实互联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可每次等到我想向互联网索取素材时,才发现小短手在这汪洋大海里淘不出金子,费劲洪荒之力找出的东西也不满意。
然而印象笔记却轻松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像做菜一样,平时看到感兴趣的素材,都可以扔进这个筐里,等到要做菜了,我们再把它们拿出来。每一个素材都成了我们精心挑选的贝壳,而不是大海里的沙砾。
有的人以为在素材收集起来就完事了,于是电脑里存储的“材料”越来越多,等到要用的时候,两眼一抹黑,完全找不到了。一部分人就将笔记本工具束之高阁了。
那素材收集了以后,到底要如何整理和查找呢?
这里不得不提到印象笔记两个功能:一个是笔记本,另一个是标签
以前我的印象笔记里拥有十几个笔记本,几十个标签,后来越加越多,终于有一天它如一个堆满垃圾的箱子,被我弃用了。
那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你的笔记本和标签流动起来?
对于笔记本我们可以采用GTD的方法,即收集—整理—归档。
我们可以先建立三个笔记本,收集、整理、归档。对于还在进行中的项目,我们可以建议一个执行项目的笔记本,如果我们觉得笔记本不够用了,也别慌,两个笔记本以上可以组成笔记本组。
对于标签,如果用好它,可以极大方便我们的查找。
这个时候搭建一个可以复用扩展的标签那就太棒了,我是按照了“why、how、what”的框架搭建了写作相关的标签,你也可以将这个框架应用到别的领域。
另外,如果我们学会给笔记取标题,也会大大提升我们检索的效率。
比如,我收集了一个黄执中(人物)的素材,我可以按照人物—内容来给标题命名。
如果我们以为搭建写作外挂大脑,仅仅是将素材收拾的整整齐齐,随时调取,那就大错特错了。
很多时候,我们捡到的珍珠,它躺在笔记本里,就只是珍珠而已。那如何将它变成你美丽的项链呢?
我们需要一个思维框架:“见感思行”
所谓的“见感思行”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一段文字,或者一个概念,抑或是一个视频,我们由此所感受到的,联想到的,今后打算如何做呢?
见感思行,这四点它可以随意组合。你可以是只写你看到的,感觉到的,或者你看到的,你的思考。
一旦我们将见闻和亲身经历联系起来,它就正在变成你独一无二的饰品。
前两天看到了一句诗:蝴蝶是对折的情书,它正在寻找花儿的地址。
如果是仅仅收集起来,过两天我可能就忘记了,但当我仿写了一句:珍珠是贝壳为情人流下的泪。感受立马变得深刻,不一样了。
当下一次要写一个表白的句子,我就可以信手拈来了。
如果停留在知道和了解方法,不去实践,过一段时间我们自然会回到老路上去。
新习惯的养成在于不断地重复、练习。对于此,我和你一样,还要走过一段长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