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过年前的那几天。
人类心里的损失厌恶比自己以为的要大很多,这就导致我们在周日的时候,容易沮丧。因为就是一种时间上的损失的截点。很多人周一就要上班了。之前因为时间规划的关系,能够好好把握的假期,就这么给溜过去,怎么说都难以原谅自己。回忆起一些细节和碎片化的快乐,都是来至于周五的时光。那个时候的开心,就像是捡来的。正式的休息是在周六才开始,周六零点之前的,赚到了。
娱乐的规划却是提前又提前的。周三就开始约人了。周五下午那段时光,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在工作,整个氛围都弥漫着放松。最苦的是明确得知了周六日会加班的人。当然你会说更苦的还有周五晚上临时得到通知要加班的人。我们不能这么无止境比惨,那么从来没有周六日的人怎么办?这里讨论的是通常的滋味。
在把这个感受放大一点。过年前的十几天。如果返程的机票火车票也定好了,新年工作任务也铺开了一点点,那么坐在办公室的状态,就是一个倒数的阶段。这个时候,最适合做的应该是什么呢?
这几天一直在看一些经管书籍,里面提到一个概念叫提前验尸。叫法很恐怖,就是在做一个提醒。大概的意思就是,在一个项目上线之前,开一个会议,假装与会者乘坐了时空机器,去了未来,亲眼看到了项目的失败。那么大家回过头来检查,那些失败的节点,我们都做了什么。做时空机器是假装的,参与会议的人都是项目的核心成员,知道的信息细节是真的,那么,在一个以终为始的会议里面。大家面对一个失败的项目,回忆起,当初明明可以做的起死回生的选择,到底是那些?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警醒还未出发的我们在路上的注意力。
提出这个方法的作者是一个德扑高手,她出版的这本书叫《对赌》,提前验尸的方法运用到个人的生活中。是不是还有意义呢?
拿回家过年来讲。作为成年人,这几年回家,基本都遵循一套模式。很多时间节点是可以预判的。
我们一下子跳到了正月初七的日期。
那天醒来,第一时间是要看看床旁边的行李是不是都收拾完备了。然后和父母长期悬而未决的谈话,终于也告了一个段落。
甚至会提前打开笔记本,看看年前给到公司的文件,是不是可以在第二天的会议中,过得很顺。
如果每年回家都是一个回程高峰期,那么这一次也不会有多大差别,能不能走得更加从容一些呢?这些问题,在这几天想好,回家以后,才不会突然有心念一转的困扰。
我本人的新年计划,通常是到家半小时就全部执行完毕了,给家人的礼物和红包也分发完毕。剩下的时光,都是无防备的状态,显得过于随波逐流了。这么多年,依旧是不出门给大家和自己添堵。老老实实呆在熟悉的城市里面,晃晃悠悠。不追求什么新奇特大新闻,但求平安与来年的上升期。
真的要验尸,最大的失败,就是肯定会在最后一天问这么一个问题:怎么,这么快,这年,就过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