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闲着没事干,就跟子贡玩头脑王者,问子贡,玉石为什么比鹅卵石贵呢?
子贡回答说,因为玉比较罕见,而鹅卵石遍地都是。
孔子说,NO NO NO。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我们当君子的,怎么可能因为繁多而贱弃某个东西,又因为稀少而珍贵另外一个东西呢?玉为什么那么珍贵,因为君子把它看成是道德的象征啊。玉有七德啊,balabala。。)
子贡和到底服气不服气,我不知道,但子贡是孔子门徒中最会赚钱的那个。
《史记》中说,子贡这个人,会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动,贱买贵卖,从中获利,成为了当时很有钱的人。
孔夫子,志不穷人穷,他周游列国的钱,大部分来自子贡。
有个成语叫分庭抗礼,说的是两个人站在院子里,一个站左边,一个站右边,行使同样的礼节。这个成语的出处就是子贡。当年他带着孔子周游列国,各国君王都与孔子行使同样的礼节,其中有个原因就是子贡用钱都打点到了。
玉之七德的小故事中,在历代儒家人士看来,是孔夫子学术高妙,相比商人出身的子贡就充满了铜臭味。
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还是子贡更有道理。他就物论物,直接道出了物以稀为贵的朴素道理。有经济史学家就评论说,在缺乏价值观念的初期儒家的经济思想体系中,子贡是第一个接触到价值问题的那个人。
儒家常把人分成两类,喻于义的君子和喻于利的小人。汉代董仲舒更提出说,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种不求功利的思想,原本也没有好或坏。但如果拿它来治理国家或发展经济,就玩不转了。每朝每代的儒学大师,其提出的用儒学治理国家,让其经济繁荣的方法,无外乎,以农为本,轻徭薄赋,道德治国,这三条如果在农耕时期,其实挺管用,但是进入现代工商文明时期,恐怕就有点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