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两篇文章,收获还是不少的。
1.对运营初期的操作心里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
2.尤其对寻找种子用户的思路这一块感触颇深,给了我一个思考方向。看完后,很想去了解很多知名产品在初期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具体的段能精准寻到种子用户的?先做个设想然后再去对比这些产品是怎么做的,看能得出什么答案。
3.对沉没成本这个概念印象很深。因为人们常常不知道如何去止损。这个应该是心理学上的一种现象。想把这个应用到以后的推广上。
4.列出一些弃用过的应用:我曾经弃用过微博,原因是放在手机上,打开的频率太少了,太占空间。后来因为看了一个节目,特别想了解某个明星,于是又忍不住下载了。所以微博还是有它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取代;弃用过人人,过了大学时代就没什么人用了;弃用过沪江,因为其kol没做好,没有高质量内容产出;弃用过领英,因为没什么互动,也不知道去关注谁。这些都能在船长的分析里找到答案。
5.好的产品,似乎采用的运营手段都很类似,但是,他们采取的具体措施,其背后的逻辑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很多浅显的道理很多新旧公司会一犯再犯?比如,烧钱吸引非精准用户,很多app连一个给新用户介绍自己的banner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