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有时候和朋友聊天,会聊到生命的意义,觉得一眼望到底,似乎生命没有特别大的意义。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人和仓鼠是一样的,出生,上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然后又步入了另一个循环,一代又一代,只是在不停地踩着那个笼子而已。有意义的也只有过程中留下的一点点体会罢了。我甚至为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而沾沾自喜。
最近读毕淑敏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才知道原来我不是唯一有这样想法的人,甚至这样的想法还有着一个专业的术语:“星云之眼”。从这个角度看,人如蝼蚁,只是宇宙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所有的奋斗都是无意义的,结局都是荒诞的。
毕淑敏说:“你若是真要遵守了这只眼的视角,会从根本上使生命枯萎凋零。”好像也是,如果抱着悲观的生活态度,所做的一切就会被打上了“无意义”的标签,仿佛有一个人无时无刻地跟在你的后面,否定着你的所作所为。
而且因为自证预言的存在,当你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大脑就会像一台精密的仪器一样,去搜寻证据,证明生命是无意义的。因而那样的悲观者看到盛开的鲜花,会感伤鲜花不久后就会凋零,遇到特别开心的时刻会担心月满则亏,快乐并不会持久。
这只眼也会成为逃避的借口和理由,在遇到失败时,会用这只眼替自己开脱,在颓唐时,会用这只眼为自己辩护。透着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傻气。
亲身经历和道听途说是不一样的,没有去过动物园之前,觉得买张门票去看电视上能看到的动物毫无意义。进入动物园里,看到大象淘气地向不给她吃水果的管理员喷口水,看到长颈鹿优雅地朝我走过来,悠悠然地像嗑瓜子一样吃完树叶,把枝干吐掉,看到猴子耐心地给同伴理毛,大脑里产生的立体感和内心感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电视里的动物是导演眼中的动物,只有自己亲眼看到了,才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一面。生活也是这样,高中毕业,憧憬着大学生活,在网上搜各种,读大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直到大学毕业的最后一刻,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才有了答案,然而无论多少字也概括不了我的答案,内心大概的感受才最为深切。
总结自己大学生活的时候发现,留下最多记忆和留念的是最为忙碌的大一。好像这能解释得通,生活就像是一个银行,只有投入才会留下财富,虽然每个人的宿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生命账户都不一样,等到临终算总账时,留存的也就只有自己存入其中的记忆和感受。尝试越多,经历越多,生命的层次就会越丰富,生命这本书也会变得更厚重。
既然生为凡人,那就还是不要用上帝视角去审视自己的生活了,保持对未来的期待,期待着明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