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上完课,我又像一阵风飘过。每天如此。等车的空儿,静静地看着每天走过的这条路,不知道什么时候,两旁的梧桐树,已经把整条路都遮蔽起来。这才发现,这条路还是别有一番味道。只是长久的忙碌,不曾驻足,不曾留意。
很多人问过我,每天这么忙,到底累不累。累是一定的,一开始只是觉得每天干的都是自己愿意的,喜欢做的事情,也就不觉得累。这样的日子久了,感觉自己像一台机器,没有太多的感受,只是到点儿去做。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真的是没有一丝怨言,还是因为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我的答案是,为了整个家庭的正常运转,我的很多想法,感受都被我自动屏蔽掉了。就像我每天的生活简单到了极致,每天就是在两个校园之间穿梭。为了所谓的家庭,孩子,我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以前我会为自己的这种“牺牲”而自豪,可是现在回头看,这样真的就好吗?
以往为了节省时间,在他俩进门之前,我都已经把饭盛好了。今天到家比平时晚一些,他俩进门的时候,我还没有收拾停当。宝爹一进门就趴在窗户上摆弄他的那些花,韦宝呢,在屋子里来回转悠。大概在他俩看来,饭没有盛好,所以开饭时间还没有到。
我说吃饭了,结果俩人还是没有反应。我忍无可忍把他俩咆哮了一顿,告诉他们,以后中午我就不回家,直接在食堂吃,你俩自己解决。他们俩一脸茫然惊愕的表情,分明在说,就这点儿事儿,你至于吗?
每天宝爹很忙,很累,为了能够不影响他的工作,家里的很多事情都是我在承担。有些事情,明明可以让他去做,但是想着他可以多休息一下,我也还是顺手干了。渐渐的,在他看来,也就成了理所当然。韦宝呢,每天也很忙,尤其是中午时间有限,很多时候都是进门吃饭,吃完去忙自己的事。在他看来,好像每天都是这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让学生写《父母的爱》时,他们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要么就只能想到雨天送伞、半夜生病送医院这样的写烂了的东西。以前我试图启发过学生,你们的爸爸妈妈除了这些,难道就没有让你感动的时候?比如每天给你们做早饭,每天辛苦工作?他们使劲摇头,觉得那是他们分内的事,有什么好感动的。那个时候,我特别不能理解。但是现在,我从韦宝身上,从我身上找到了答案。
我和大多数妈妈一样,每天的生活都是围着家庭,孩子转。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是要为孩子让路的。熟悉我的人,从来不会叫我出去吃饭,知道我每天下班第一时间就是奔回家。周末的时间也不例外。我硬是把自己过成了拥有既定模式的机器人。
长久以来,我一直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自己对这种忙碌的生活也“乐此不疲”,还觉得自己特伟大。可是现在再看,其实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懒惰。因为每天看似忙碌的生活,实则是最不需要动脑子,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罢了。
在我做这些繁杂的事情时,内心其实是有期待的,期待我的努力能让韦宝更优秀,宝爹能够“知恩图报”。我把我自己的期望寄托在他俩的身上。所以,一旦他俩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时,我内心是不满的,继而会衍生出抱怨,愤怒。似乎只有他俩优秀了,才能体现出我的价值。
可是他俩终究替代不了我,我的价值也不可能由他们俩来体现,所以长久以来我就是一个矛盾体。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他们,而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