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扰,明明看了很多教育工具书,仍然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其实主要原因,是家长并不了解孩子,只是照搬书中的方法,没有做到“对症下药”。尤其青春期,又被称为“叛逆期”,是整个成长阶段,最让家长头疼的时期。
所以今天,我将通过解读《万千亲子:10-14岁青少年,你在想什么》这本书,来让家长了解自己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从而找到正确的教育、相处方式。这本书是由享誉国际的英国家庭心理健康机构塔维斯托克诊所出品,被北京“万千公司”收入“万千心理”系列,并得到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的倾情推荐。
家长与孩子矛盾频发,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表达爱的方式,并不是孩子想要的。这本书讲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心理变化,并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让家长找到与孩子相处的内在规律,从而成为爱孩子、懂孩子的贴心家长。
这本书的作者任职于出版该书的塔维斯托克诊所,是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出版过很多以青少年为主题的作品,属于这方面的一线人才。而且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后,也由国内的精神分析权威人士进行了审校。所以,这本书的背后,是众多专业的顶级人士为我们的教育保驾护航。
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青少年由生理变化引发的心理、行为变化,以及家长对此该怎么做。
青春期孩子变化较大,所以书中将10-14岁分成10-11岁和12-14岁两个部分。
首先,当孩子到了10-11岁,就会慢慢出现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尤其是女孩子,发育总体来说要比男孩子早一些。这个时候,她们中会有一些人身体开始发育,出现例假,受激素影响情绪波动比较大。
这些身体的变化和人生的新阶段,会让她们感到紧张、尴尬甚至惶恐。这个时候母亲可以跟孩子讨论她们的烦恼,解答她们的疑惑。让孩子明白,这是正常的身体发育,从而让她们放松下来。
也有一些孩子,会突然回过头去做童年时喜欢的事情。这种行为,其实是为了缓解自己要踏入青春期的焦虑。等到他们在熟悉的事物中,慢慢找到了安全感,就会勇敢地迎接新的生活。
而10-11岁的男孩子,相对于女生的情绪变化,更多注意力在身体的变化上,想弄明白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为了确认自己能成长为一个强大的成年人,而专注于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参与体能游戏。通过这样的探索,来让自己增加自信。
10-11岁的阶段,不止对孩子是一次成长的挑战,对家长也是全新的开始。因为孩子一旦适应了身体变化后,就会开始疏远家庭,期待跟同伴们待在一起。
所以,家长不仅要做好孩子的指引工作,还要调整好心态。在日常,家长要多引导孩子进行沟通,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及时了解孩子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想法,无论是否认可,都不要盲目否定,因为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但是,10-11岁的孩子,已经很少会像童年时那样直接表达。所以,平时家长也要多去观察,若孩子出现了持续性的变化,就要出手帮助他们。
那么什么叫持续性的变化呢?比如,平时很爱说话的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变得很沉默。平时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突然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这些反常行为,都需要家长引起重视。
随着生理的发展,12-14岁孩子的性别意识会更加强烈。他们会因为自己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行为和感受,而感到困扰。这个时候,家长首先要保持宽容,不要排斥否定他们。其次,给孩子保留一定的成长空间,关注他们但不要过于干涉。
到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更加与家庭保持距离,加入到同龄的群体中。曾经依赖家长的孩子,突然脱离了自己的怀抱,这可能会让家长感到失落。但是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是适当放手。同时也要让孩子了解到,在他们需要时,家长依然会在他们身边。让孩子既感受到成长的尊重,又感受到家庭的力量支持。
12-14岁的孩子,告别了以父母为中心的生活后,就会开始寻找“自我”。他们想要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认同感,渴望弄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
心理上,孩子会开始质疑家长的权威性,否定家长的观点。他们会从音乐、服饰、休闲活动等各个方面来将自己与父母区别开来。
生理上,由于身体的发育,会使男孩子着重于探索自己的胆量和力量。有些男孩子会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通过体能的爆发,挑战的突破,来获得尊重和自信,从而排解青春期的焦躁。但是其他没有找到合适排解方式的男孩子,就有可能“误入歧途”,酗酒、打架、甚至犯罪。而女孩子主要是探索自己的性别魅力,想弄明白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
对于孩子的这些探索行为,家长要保持宽容的态度,相信孩子可以面对成长中的风浪。在探索中犯一些小的错误,他们也可以妥善处理。但是,在必要的时候家长仍然要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明白家长的底线。
当孩子既感受到尊重,又明白家长的权威力量时,会更容易把握探索的尺度。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干涉或者是过度保护,都会使他们无法勇敢做自己,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产生极端行为。
比如北大弑母的吴谢宇,因为母亲长期严格的管教,表面上他成为了让人羡慕的“完美孩子”。而实际上,长期处于极度压抑的状态,使他最终无法控制,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虽然并不是所有被压制自我的孩子都会做出极端行为,但长期压制对孩子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是培育,并不是扼杀”,所以,家长要改变专制的教养方式,陪孩子在探索中成长,顺利走过青春期。
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青少年的交友和学校生活,以及对此家长能做些什么。
这里,我们同样也分两部分进行讲解:
第一部分,了解青春期孩子的交友心理和交友问题,以及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交友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生活,给了孩子面对新生活的力量和勇气。交友,能让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还能和朋友一起成长。
在10-11岁,孩子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加入一定的“友谊团体”。但男女的交友方式又会有些不同。男孩子通常是通过一起参与游戏和体能活动,来发展友情。而女孩子更倾向于聊天,通过探讨日常事物来增进感情。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交到朋友。交友受挫的孩子会感到孤单,缺乏信心。即使有些孩子看起来并不在意,但他们的内心也多会为此苦恼。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普遍希望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
朋友的孩子刚上学时是班里的“学霸”,总是独来独往。所有同学都认为,他根本不会想参与到大家“幼稚”的活动中。但是他们的班主任,是个细腻、善于观察的好老师,主动找他谈心,安排他做学习委员。
结果,他不止提升了班中的学习氛围,还经常主动关心其他同学。慢慢的,同学们都跟他成为了朋友,而他也变得越来越快乐。
其实,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渴望被接纳,只是有时候出于胆怯、害羞等各方面的原因,而使他们交友不顺利。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多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在交友中找到归属感。
不过,有一些孩子交不到朋友,并不是因为胆怯,而是由于太过“挑剔”。他们认为别人很难达到自己的期待,对其他人充满不满。甚至去欺负那些看起来比自己更不合群的人,也就是我们说的“校园欺凌”。
多数的欺凌行为,都是由于“欺凌者”内心存在不确定性。他们用欺负别人的方式,来抵御自己内心自卑、嫉妒等感觉。所以,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成为欺凌者,家长就要从根源上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
那么,怎样避免自己的孩子成为“被欺凌者”呢?通常,被欺凌的对象多是那些自卑的孩子。所以,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可以是让孩子按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良好的沟通中,帮他们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其次,要告诉孩子,遇到欺负时,懂得寻求帮助,维护自己的权益。
当孩子到了12-14岁,交友会超越家庭、学习,成为生活的重心。他们会加入一些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团体,以此来获得认同感和安全感。好的团体对孩子的生活、学习都有长远的影响。
但是有些孩子加入团体,并非出于内心的喜欢,而是因为在这个团体中,能受到外界的羡慕。还有些团体,会发展成“帮派”性质。这样的团体充满叛逆,甚至可能发展成犯罪。一旦进入这样的团体,不只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还可能难以脱身。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帮助,来带领孩子脱离团体。
对于12-14岁的孩子,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绝大多数时候,家长不要过于干涉。让他们在试错中成长,对以后的人生也是大有帮助的。
第二部分,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学校生活,以及家长如何进行辅助。
10-11岁的孩子,学习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简单模式。学习难度的提升,会使一些孩子出现学习障碍。出现这种问题,家长要多理解孩子,在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的帮助,让孩子走出焦虑不安。
如果遇到学习障碍比较严重的情况,家长要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判断是留在正常孩子的氛围中,还是进入特殊学校进行专业教育对孩子更有帮助。
像《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入学时智商测试低于正常水平,学校建议进入特殊学校。但孩子的母亲坚持让他留在正常孩子中,认为这有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进入常规学校的阿甘,虽然学业上并没有好的发展。却靠着母亲的教育和建立的自信,取得了人生的一次次突破。
所以,家长充分了解孩子,进行正确判断对孩子十分重要。同时,家长也要多与老师进行沟通。让老师和家长都更加了解孩子,才能保证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不要用自己曾经对学校的看法,来衡量孩子的感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曾经的困扰,孩子并不一定会有。所以,家长保持尊重和放松,在需要时对孩子提供帮助就好。
前面提到过,当孩子进入12-14岁,摆在第一位的是社交,而学校是孩子最主要的社交的场所。所以在学校中,他们面对的不只是学业的压力,还有社交团体的压力。
但是,因为孩子与家庭的刻意分离,使家长无论对孩子的学校还是社交生活都了解太少。所以,很多家长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孩子的作业和成绩上。这样的做法不止不利于孩子缓解压力,还会加深他们的烦恼。
其实,孩子虽然不喜欢家长过分干涉自己的生活,但内心仍然渴望被关注。所以,家长仍然需要多观察自己的孩子,并与学校保持良好沟通。
在平时,家庭教育可以怎样帮助孩子成长。也就是这本书的第三大重点:如何做好青春期的日常教育,以及特殊情况的应对方法。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11岁的时期,孩子虽然已经开始尝试与家庭分离,但是受父母影响依然较多。
只是父母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宋庆龄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而本书也提出,孩子的性格养成与母亲息息相关,父亲则主要负责孩子成长的安全感。
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如果一个母亲的性格比较随和,孩子也会比较容易相处。母亲脾气暴躁,孩子很可能承袭这样的性格特征。所以,要想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性格,母亲首先自身要做到这一点。言传身教,才能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性格品质。
对于父亲,10-11岁的孩子习惯于把他们想象成英雄,认为他们可以保护自己。父亲形象的缺失或破灭,会让孩子充满担心和抱怨。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家长要及时发现沟通,帮助他们找到新的学习榜样。
我们都说“隔代亲”,面对孩子的独立,很多时候比父母更不舍得放手的是祖父母。到了周末,祖父母可能会做好一桌饭菜,盼着孙子、孙女回去吃饭。可是,孩子到了10-11岁,会更加想要跟伙伴们待在一起。祖父母的关爱,就会让他们产生纠结。所以,祖父母也要跟父母一起改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追寻友情。
父母在日常的教养中,也可以多发挥亲戚朋友的力量。带孩子多与他们走动,既增进感情,又可以提升孩子的社交礼仪。
到了12-14岁,孩子越来越倾向于友情团体,与家庭越来越疏远。孩子的独立,可能给家长一种落差感,认为自己不再被孩子需要了。这个时候,有些家长会手足无措。他们害怕失去孩子的依赖和关注,甚至会提出无理的要求,来保证自己的地位,满足自己的占有欲。
所以,这个时期,转变自己,学会放手是家长最需要学习的课题。既保持友好的距离,又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家长可以与其他家长多交流,学习好的教育经验,共同促进孩子成长。
家长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保护,最安稳的生活。但是,有些意外仍然会发生。家人丧生、父母离异都可能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影响。发生这些情况的时候,家长有的怕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选择隐瞒,有的认为孩子还小,并不会受到影响。这些方式,其实都可能伤害孩子。
实际上,孩子会从家里的变化和家长的反应中,感知到变故的发生。哪怕他们表面看起来漠不关心,也可能只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和如何应对。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没有关注孩子,他们就会认为父母不在意自己,而产生愤怒、孤独的情绪,还会影响学习成绩。
最好的做法,是关注好孩子的情绪,并告诉他们实情以和以后的规划。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开心,可能会选择搬家、旅行或者让孩子跟其他亲戚居住一段时间,这些并不能给孩子安全感。在发生变故的时候,尽可能保持原有的生活节奏,更有利于孩子适应改变。当然,如果孩子在社交中有好的朋友,会更有利于帮他们走出困境。
前面说过,青春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尤其到了12-14岁,会更加渴望寻找自我。但是探索难免犯错,有些错误就成了让家长头疼的“青春期叛逆”。
其实,哪怕对于父母,想要去探索一个全新的阶段,难免会犯错,何况是还在成长中的孩子。
所以,家长对他们了解、信任、包容,才能给他们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提高自尊水平。当然,这并不代表可以纵容他们。当孩子发生了极端的叛逆行为,如偷窃、酗酒、饮食不节制和混乱的两性关系等,就需要家长来引领他们走出误区。
要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出背后的原因。所以,在这里,我们分别解释一下这四种叛逆行为的动机或者目的,帮家长找到解决方向。
对于偷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目的:寻求关注、获得自信还有减少罪恶感。
父母的忽视,有时会导致孩子用偷窃的方式寻求关注。也有一些孩子是通过偷的东西,来满足自己某些方面的自信。而当孩子认为自己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又不敢面对时,也可能用偷窃的方式,来获得惩罚,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
青少年面临着成长的压力,有时会使他们感到悲伤、无能为力、自卑或者没有掌控感等。有些孩子不懂得如何排解,男孩子就可能通过酗酒甚至吸毒的方式来减轻压力。而女孩子,有可能导致饮食不节制,通过暴饮暴食或者厌食来排解压力,获得掌控感。
比早恋更让家长害怕的,是孩子混乱的两性关系。但其实,这种行为的背后,也是他们在向家长表明自己心里的胆怯、沮丧、孤独、渴望爱等感受。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其实并不是孩子想要“叛逆”。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处理情绪和压力,用这样的方式来向家长求助。所以,家长要改变盲目批判的教育方式,多理解、关心他们,帮他们走出青春期困境。
以上就是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首先,我们一起学习了青少年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长能够做什么。10-11岁的孩子,刚刚踏入青春期。受生理发育的影响,女孩子会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男孩子更关注自己身体和体能的变化。他们会对这些变化充满疑惑,家长要多与他们进行沟通。这个阶段,孩子也开始慢慢与家庭分离。
而到了12-14岁,孩子通过探索寻找自我。这个时候的孩子,更加迫切想与家庭分离。作为家长,无需过分干涉和压制孩子,只要保证他们没有特别出格的行为就好。
接下来,讲了青春期孩子的交友生活和学校生活。10-11岁的孩子开始发展自己的友情,但是有些孩子因为性格原因很难交到朋友。有性格问题的孩子,就有可能成为欺凌者或者被欺凌者。这就需要家长在日常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12-14岁的孩子,将交友看成最重要的事情。好的团体有助于孩子的发展,而一旦进入不良团体,家长就要帮他们重新走回正轨。
学校生活方面,10-11岁的孩子,面对学习难度的增加,可能会出现学习障碍。这就需要家长合理判断,为孩子寻找适合的学习环境。12-14岁的孩子,虽然不喜欢家长的干涉,但渴望被关注。对于学校生活,家长要保持好与学校的良好沟通。
最后,讲了日常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特殊情况的应对方法。对于10-11岁的孩子,父母要做好表率作用,长辈们要学会放手。12-14岁的孩子,更加注重社交团体,而与家庭分离。对此,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束缚。
如果家中发生变故,要多去关注孩子的感受,告诉他们实情和未来规划,避免忽视、隐瞒给孩子造成伤害。对于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家长要学会解读,了解背后的原因,从而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最后,我想借用纪伯伦的诗《孩子》中的几句话“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施与他们,却不能施与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家长要做的,不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思想成长。而是去了解孩子的思想,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加以引导。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家长了解孩子,懂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