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从何而来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是民间一句十分流行的俗语,它认为某二人结成夫妻是必然的。民间诸如此类的俗语还有很多,譬如:“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姻缘天所定,红绳一线牵”、“一日夫妻百世缘,千里有缘一线牵”、“姻缘到,不是媒人贤”。对于夫妻的结合,也常用“天生一对,地设一双”、“天作之合”来形容。这些都多多少少反映了民众婚姻观中的宿命论。
民众普遍认为,人的婚配是由上天安排的,具体则由专司人间婚姻之事的月下之老掌管。月下老人暗中用一根红绳将二人拴住,任凭天涯海角,也终有一天会成为眷属的。这样的观点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李复言《续玄怪录》记载了这样一则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杜陵人韦固本想早日娶妻,无奈多次求婚不成。一天清晨,他出行时见一位老人背着一个布口袋,正坐在石阶上对着月光看书,韦固走上前去看,却一个字也看不懂。老人告诉他,此书是幽冥之书,
人们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运观以及佛家“缘”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必然也对婚姻产生影响。此外,还有更重要的,就在于人们对男女结合的偶然性的困惑。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但偏偏只有某男和某女二人“同进一家门”;本来是毫无瓜葛的陌路人,却走到了一个屋檐下,成了最亲密的伴侣,尤其是那些想象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结成的婚姻成了现实,而人们头脑中认为门当户对的婚姻却化成了泡影·······这种处处充满偶然性,没有规律可循的现实状况实在无法让人理解,以至于人们不得不认为在普遍的偶然性之后必定存在着某种必然性,即男女的结合是由上天决定的,并且受到现实存在的撮合男女的媒人的启发,杜撰出月下老人的故事来。它同时也折射出封建社会婚姻当事人没有自主择偶权,而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念和现实。
不过,虽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是典型的宿命论,但这种观念往往是对婚配成功与否的一种解释,不具有危害性;而且在当今社会,由于封建等级的消除、人口流动的增加及人们自由观念的加强,男女对配偶的选择更加自主,因而从整体上看,婚姻的偶然性更大了,这种观念还将在人们的观念中延续下去。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民间还作为一种家庭和睦的俗语而流传着:既然进了一家门,就是前世有约,今生有缘,就是一家门,就要亲密无间,互疼互爱,白头到老;既然是一家人,儿媳待公婆就如同父母,公婆待儿媳就如同待亲生女儿。这样一来,岂不就融洽和美了吗?一些小摩擦,小打小闹,也会被“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观念所化解,所消除······
这样说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还是家庭文明风尚的一种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