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学会共同生活而共同生活
大人自身的模范榜样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每天6小时耳濡目染的榜样。所以,我们负有重大责任,促进孩子大脑的正面发育。对那些想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社交和情感能力的大人来说,他们首先需要学习如何和孩子进行有觉悟的、感同身受的沟通。大人的表达方式,有时不管愿意不愿意,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判断,阻断我们与他人的沟通,造成分离。我们所说的“非暴力沟通”,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教人们最温和的沟通方式,即使面临冲突,也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找机会了解这种沟通方式,这有助于促进合作,改善沟通,从而间接影响我们的孩子。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孩子眼中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教孩子如何对待我们,对待他人。
马歇尔·罗森堡博士的《语言是窗户,也可以是一堵墙》。博士在书中说到,非暴力沟通“并非一种发明创造,这种沟通方式的一切原则其实几个世纪以来就存在”,只不过再次让大家意识到这个被我们遗忘的和谐、用心、友善的沟通方式。
我们提供给孩子各种方法,当遇到不可避免的冲突时,他们会懂得如何处理。我们尽可能教孩子学会相互理解,建议使用积极的解决方法。
友爱的力量是基石,让孩子得以充分发展的一切环境都必须建立在这一基石之上。教具多寡不是重点,教室多美也不是核心。真正能改变孩子的,是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大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友爱的力量。
结语 让我们释放出最美最灿烂的天性
孩子充满爱心,天性善良,他们热爱和寻找所有真善美的东西,看到丑恶的事物则会皱起眉头。看看孩子们,他们天生快乐,富有爱心,理解他人。他们无私、慷慨,他们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最贫困的人的捍卫者。这些我们都知道,只是我们忘记了。
我们之所以忘记,是因为这些不可思议的、卓越的孩子,进入了一个将可塑性心智塑造成个人主义、争强好胜的环境。我们或许可以再次唤起孩子内心的可贵品质,可是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为什么我们不明白,其实我们阻碍并破坏了孩子从幼年起就有的亲社会行为,而且直到成人,仍然一再被遏制?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我们是在自食其果吗?如果不遵循在依赖感中充分发展的规则,我们的生活就像挂错挡位在开车,同感心降挡,认知降挡,新陈代谢降挡,创造力降挡……我们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潜力。
合作精神、慷慨、无私、热情,不应只是可有可无的品质,或是带有目的性、功利性的能力。这些品质是拥抱生命、绽放活力的环境基础。积极的依赖感必不可少,是个体发展、集体进步的核心。任何教师、任何教材、任何教育机构、任何教具,全都比不上依赖感带来的激情和自发动力。依赖感能够创造奇迹,释放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让孩子敞开心扉,升华思想。
不要再处心积虑地发明一千零一种教具,探寻一千零一种教学法,方法其实很简单,需要重新审视的是我们的立场。满足孩子的要求,也就是说给孩子一个丰富的环境,给他自由探索的自由,让孩子们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相互信任、有爱的氛围中。人类思想要求的就是这些。但是,孩子们往往被要求听话守规矩:“别再和同学说话了。”“别和他在一起,你想就这样笑一个小时吗?”“不用帮他,让他自己搞定……”就算条件不佳,孩子们依然满怀热情,渴望与人交往,但是我们大人却联手用巨力遏制了孩子的社交热情,就像摘下小径石板路上开得旺盛的小花一样。我们与自然抗衡,耗尽精力,但在这场荒唐的自然挑战赛中,我们永远不可能是赢者。让孩子一起开心地笑,一起编故事,吵架斗嘴,而我们,深吸一口气,放下心,把精力留着欣赏绽放的生活吧。重要是明白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做什么”,不是发明新“方法”,而是不要侵扰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内心想法。我们的任务,就是真正了解孩子。只有了解了孩子,我们才不会再试图走捷径,明白欲速则不达。
而且,我真心相信孩子成长的自然法则,虽然我们糟糕地一再讨价还价,但其实这些法则指引着我们走向和平、快乐和和谐,获得心智成长,取得社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