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在参加活动时,有一位妈妈提出了最近一个困扰,最近她的孩子好几次向她说道不想去参加英语补习班,细细追问来,原来是数学补习班的作业太多,写不完,只能推掉英语补习班。实际,孩子的空闲时间被大量的补习班和作业所占据,压力过大。当时,有个姐姐这样问道:“你为什么要给孩子报这么多补习班呢?”妈妈回答道:“大家都报,不报,总觉得落后。”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回答,却反应了我们多少家长的内心想法呢!
但深究下去,我们到底想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在《幸福的勇气》这本书中,借助阿德勒的心理学知识,让我对于教育有了新的看法。
一、学习到底是谁的课题?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理论,也就是说每个人一生有三大重要的课题,即工作、交友与爱。当我们在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我们要思考这是谁的课题,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这一问题的评价标准在于“选择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然后,我们再确定下一步的行动。如果是自己的课题,就要直接面对,如果是他人的课题,我们就不能干涉,始终要维持“既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你自己的课题”这一平衡。
作为一名老师或者家长,我们面对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学生的学习问题。首先,我们要解决第一个也是重要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是谁的课题?做一假设,如果学生不学习会带来什么后果: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无法生活……而这些后果是由谁来承担呢?很明显,是由学生自己来承担。
因此,这一课题是孩子们自己的,而不是老师或者家长的。也就是说,在这个课题做决定的只能是学生自己,老师或者家长应当起到辅助的作用,就像书中所说:“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
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从课题分离原理中,我们知道了学习是孩子们自己的课题,由他们自己选择对待学习的方式与态度。那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对于阿德勒来说,教育并不在于提高学习成绩或者矫正问题儿童,而教育的目的在于自立。这里所说的“自立”既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方面的问题,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这正与我们所提倡的“生命教育”相符合,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在《幸福的勇气》这本书中,作者始终围绕着这一观点展开。唯有人的自立,才能直面自己的人生课题,选择自己的人生;唯有人的自立,才能够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唯有人的自立,才能真正通过尊重、信赖去交友。也正是如此,人生的三大课题才得以完成。
对于学生而言,培养自立能力又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能够独立的判断自我的价值,不把对自我价值的定义交到别人的手上,不过分追求认同需求,能够较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避免了问题行为的发生。在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中,对于孩子做的好的地方,我们多鼓励教育,对于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们多批评教育。正是因为奖惩制度,阻碍了孩子们自立,使得孩子们多从家长或者老师的身上博取表扬与关注,易滋生问题行为,而阿德勒所提出的问题行为的第一阶段就是称赞的要求。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关注到孩子们的需求,就易导致孩子们的问题行为恶化,最终局面难以收场。虽然不能预知未来,但我们总能防患于未然,让孩子看得到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的价值。
第二,能够独立地做出选择。阿德勒认为人真正的成长是脱离未成年状态,能够运用自己理智的勇气,就像康德所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因此,想不想自立、能不能自立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而教师与家长的作用就是学会放手,尊重孩子们自我的选择,对于孩子们自己的课题不做过多的干涉。
第三,能够摆脱自我中心性,主动地去爱,去分享。在阿德勒的观点中,主动去爱、去尊重、去信赖是人真正自立的表现。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不应做一个唯分数主义者,二是应该交给孩子们在这个社会立足的本领,让孩子们学会做一个真正自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