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
作者:(韩)全惠星
译者:杨媚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6年12月第1版
字数:150千字
最近看了几本育儿书,一本是家有四兄妹的台湾人写的,这本是韩国人写的,家里有六个孩子。
因为孩子多,父母会意识到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兴趣爱好不同,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从而总结出一些适用于大部分孩子的养育方法。
我从这本书摘了一些自己感兴趣并愿意去尝试,能运用到自己的育儿实践中的句子,做为记录并与大家分享。
要想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最先要做的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独立能力。这种品德并非天生,而是丰富的人生阅历日积月累而成的结晶。因此,父母该学着让孩子离开自己身边。父母应让她独自旅行或是通过打工、进修等方式让孩子直接去体验生活并作出决定,这样他才能有机会学会主宰自己的人生。
培养责任心和独立能力要从小开始。首先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主,尊重孩子的意愿,遇到事情多和孩子商量。每天放学后,有什么作业,和孩子一起逐条列出来。做作业的优先顺序由孩子自己决定。平时她在玩耍的时候少干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也要学会适度放手,让她自己去体验社会。父母迈出这一步并不比孩子容易,但育儿就是一个指向分离的过程,由未来结果来指导当下的实践,努力使自己活在未来。
学习不能靠强迫。父母自身努力生活的模样,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要引导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为学习不是负重前行,而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规律性运动。父母们应该将“去学习”换成“一起学习吧”。
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如果我没有其他事情,就会坐在桌前和她一起。她完成作业,我完成自己的中英文阅读计划。
学习要养成习惯。一时的落后不算什么,持续的进步最重要。
写日记和写读后感是锻炼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好方法。
一年级的小朋友已经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而且图文并茂,幼稚可爱。她终于找到一方可以自由挥洒的天地,因为喜欢画画,从而更期待每天的日记呢。
睿智的父母会懂得,比起以自己的速度为准则,配合孩子的速度更为重要。比起缺点,我们更应该挖掘他们的优点;比起体罚,我们更应给予他们鼓励;比起成绩,我们更应注重他们的个性。
说到配合孩子的速度,又谈何容易。若孩子和其他同学速度不同,就会产生暂时的差异,刺激到老师,压力再传递到家长,家长若顶不住,便会压在孩子身上。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后一道屏障。
父母应多多挖掘孩子优点,多多鼓励她,保护她的个性。
孩子们生而不同,成长经历也就不同。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孩子,当他们发现自己的个性时,便能大放异彩。父母绝不能拿孩子和其他兄弟或是朋友的孩子进行比较,相信人各有才,并发掘孩子的潜能,这才是父母该做的。
注意不要和其他孩子比较,做到自己的持续进步最重要。因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有规律的运动,并非只在求学阶段才会发生。
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和他们一起努力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家长应该和孩子们一起按周或月来制定学习计划,当孩子自己去执行这些计划时,父母应该为他们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
平时的学习跟随学校的节奏走,注意预习复习,找出薄弱环节加以改进。寒暑假时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查漏补缺。过程中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她既能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务,又有自己掌握一切的感觉。这就要考验我的技战术能力了。
当能做的和想做的之间存在差异时,你该怎么办?首先做你能做的,然后将时间和努力投入在你想做的事情上。
首先要知道自己能做的是什么,想做的是什么。很多人,包括我们成年人,分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比如高考报志愿,有多少孩子能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多数没有或者不能坚持自己想法,由父母来做出决定。
我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她能明白自己想去做什么,并为之付出能做的努力。
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没有紧跟世界潮流的目光,没有洞悉未来的远见,那我们也只不过是一个瞎子领着另外一个瞎子罢了。
为了不当瞎子,或者近视眼,父母应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努力使自己活在未来,帮助孩子把眼界打开。
孩子自身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自己去做选择。当孩子请求帮助时,父母要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只给予他们所需的帮助。不能太急,也不能太过。
对孩子的帮助,这个度的把握,还是要继续修炼。不能过多,也不能忽视。
如果孩子跟你说需要谈一谈,那就是他们在对父母发出求救信号。父母应该对孩子表示支持理解,或是通过提出其他问题引导孩子继续说下去。不要一味的指示和要求,而是要询问他们的意见,和他们一起探讨解决之法。
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应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有时候,孩子可能只需要一个倾诉对象,在倾诉的过程中,理清思路,做出决定。父母不用急于给出意见,鼓励她把事情说完,然后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它的目的在于让每个人发现真正的自己,从而融入这个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因此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孩子亲自去体验,不管这种体验有多么微不足道。教育并不是像倒水那样倾囊相授,而是要点亮一根烛火,照亮他们的求道之路。
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教会对方某种东西,而在于使对方发生变化。
父母在孩子心里播下一粒种子,呵护她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在不断接触和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己,并自发地向着目标努力。若使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那她就会自己去寻找实现理想所需要的那种东西。她会自己塑造自己,成全自己。
想到和得到之间隔着做到。道理谁都明白,日子还是要一天天地过。这个过程正是考验父母的耐心和定力,目光和远见。
愿我们和孩子互相陪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无怨无悔地度过人生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