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多数在社会职场中的劳作者,往往都会对加班习以为常,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白领们。据说,根据统计,我们中国的劳动者确实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劳贯彻的非常彻底,我们是世界上工作时长最长的民族,中国的人均工作时间一年竟高达2200个小时,而美国只有1610小时,日本是1758小时,荷兰只有1389小时,为全球最低。除了正常的法定的八小时之外,我想每天延迟下班,加班2~4个小时,应该是大多数职场人的常态,而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样的常态下,你所付出时间所做的工作有没有一些是不在你工作职责外的呢?
接下来,我以个人或朋友的真实工作片段,为大家呈现一些日常习以为常的工作场景,让大家一起从旁观的角度看清我们所处的一些环境。
1
G作为一名体制工作者,按照社会上最普遍的观念,上班应该是周九晚五,节假日加双休,各种福利权益保障。实际呢?他编制是在监督类科室,因为刚入职时,单位人手不足,而领导又发现其有项目管理经验,因此跟科室的领导协商要求G能够负责管理单位的一些项目。协商之初是这样约定的,G的本职工作是当下编制科室的工作内容,在闲余时间协助建设科室进行项目管理。说到这里,大家已经可以预感会发生什么了。事情的结果就是,G科室的领导明确要求他在上班期间只能做自己科室的工作,下班之后的事情,他不干涉。意思是什么,那就意味着他要经常在下班后无偿加班干别的科室的工作,而且项目推进是不分节假日的,so, 也就是说节假日他也可能在加班。同时,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碰见两个科室的工作冲突的时候,怎么办呢,协调不好,还会导致两边都对自己有意见,真的是吃力又不讨好,心累。
2
小L是一家私企的新进员工,他最近经常跟我报怨工作上的委屈,作为新员工,当时招聘时,他应聘的岗位是公司的招投标助理,但是大家应该都知道,私企么,尤其是规模不大的私企,职责不可能那么分明,往往一个人会负责几个业务。如果是做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我想小L应该还是能够沉下心啦的,毕竟这是在增加个人的技能和经验,从长远来看,也等同于是给自己职业增值的一个途径。事实上,小L进入公司后,因为业务量不大,招投标的工作不多,有时经常一周才有一个项目,而他恰好懂一些电脑的简单修理,你懂的,就是这个恰好,后来他就负责了全公司的电脑维修和系统重装工作,同时,因为他是新进人员,刚进公司时,感觉应该要手脚勤快些,经常主动打扫办公室和老板的会议室,久而久之,这个工作也变成了他的工作内容,居然在某天,因为他出差没有打扫,老板还在会上批评了他,要求他以后下班后就要进行打扫。
3
S是一家国企的财务,在大家的想象里,她应该就是每个月处理报表呀,做企业账目,报账、缴税等等,都是些专业性的工作内容。然而,人生么,总是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S平日里喜欢看看书,转发点朋友圈,有时候也在公众号里分享点读书笔记或者生活感悟之类的,有着自己的公众号,自然也会编辑一些简单的文稿。去年的某日,公司的领导层发生变动,新来的上司想在公司宣传和业务推广上跟上时代,运营一个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国企么,说是企业,可是管理效率是很低的,而且有没有回报也不好说。后来,在别的同事“好意推荐”下,S就被推荐给了领导,起初时,是有运营费用的,她也可以进行一些费用的报销来充当自己的运维的成本。可不久后,机构改革了,费用缩减,作为资源垄断性企业,宣传费用自然是第一块裁缩的,没有了额外的费用,但是公众号呢,因为受到了上层管理的表扬,那这个“亮点”不能丢呀,后来也就没有什么后来了。
4
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可以信手拈来,比如什么行政岗位去陪酒做公关的活,乡村的教师去扶贫,做公职人员的活,可能还要当推销员卖一卖山货。做市场的,因为文案写的好,要你干一干文秘的活,说不定因为你会开车,还要兼职做司机。而且你会发现,越是不发达的地区,不开放的二三线城市,这种现象,这种观念更严重。中国式的那种官本位思想,那种天赋皇权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环境、营商环境、职场环境,市场经济的自由交换时代的来临,等价交换和合作共赢的种子还没有开出繁茂的花朵。然后眼下的窘迫并不能遮掩阳光透过缝隙照射进来的希望,可能大部分人迫于生计或者压力,不得不付出比自己应得多的多的努力,但不代表我们应该屈膝,应该俯首帖耳。相反,努力培养自己的多重工作技能,有意识的增加工作经验,最重要的就是时刻保持自己的开放性,半年更新一次简历,多和同行或者朋友进行交流,注重自己个人学习,一旦发现合适的新岗位或者能够做到被猎头发掘,完全可以毫不犹豫的告别这种劳动得不到相应回报的现状,请在心里铭记这句话“对不起,我凭什么拿着一份工资却干着两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