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里引用了吉益东洞在《古方便览》里的一则医案:一男子,年三十,患伤寒,四肢逆冷挛急而恶寒,其脉沉微,欲毙。主诸医投以参附剂无效。余诊之,胸胁苦满,乃与此方二,三剂,而应其脉复续。使服二十余剂,痊愈。
我们看看,一个三十岁的男子,得了伤寒,四肢逆冷挛急而恶寒,脉沉微。我们想想,四逆,恶寒,脉沉微,是不是觉得这个病人已经不行了。感觉应该是少阴病,对吧,前面的很多医生也是按少阴病来治的,用的是参附剂,可是,没有效。
当吉益东洞看了以后,发现一个症状,胸胁苦满。既然是胸胁苦满,那就不应该是少阴病,应该是少阳病,于是,用小柴胡汤,用两三剂试用,结果发现脉象由沉微脉慢慢变得有力了。于是,又用小柴胡汤二十剂,病就好了。
我们从这一则医案知道,汤本求真提示我们是把胸胁苦满当成了少阳病小柴胡汤的主证了,这里与上一节的口苦当成主证是不一样的。
吉益为则在《药征》里面提到:柴胡,主治胸胁苦满也。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
吉益为则把柴胡的主证定位在胸胁苦满上,而小柴胡汤是以柴胡为主药,那么小柴胡汤的主证也应该是胸胁苦满。
《药征》:本草纲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主治也。夫世所谓疟疾,其寒热往来也剧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于是质之仲景氏之书,其用柴胡也,无不有胸胁苦满之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响之于声,非直疟也,百疾皆然。无胸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焉。然则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他说,不管是疟疾还是伤寒,还是其他病,只要有胸胁苦满这个症状,用小柴胡汤都可以,没有胸胁苦满的,用小柴胡汤都没有效。也就是说小柴胡汤的主证就应该是胸胁苦满。
我们讲到这里,接触到了三个主证:口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历代都有不少医家在思考,摸索对方证的辨识,这种辨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但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发现对任何一个方证的辨识有刻板可循。换句话说,我们并没有见到一个实用的标准化的方证辨识。
日本医家在努力,我们的祖先和后世的医家也在努力,我们很想找到判定少阳证,判定小柴胡汤证绝对的主证,到现在为止,没有统一。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认识,我们也很想找到小柴胡汤证标准的描述。有这方面的论述,但是没有被中医界公认。
我们花了很多的精力,不断的努力都没有找出来,不是我们努力不够,也许是我们的方向不对。方向不对,那是出不了结果的。
方证的辨识需要脉证合参,需要“慧然心悟”。“慧然心悟”不是用文字描述得清楚的,也不是能够标准化的。方证的存在属“形而下”的范畴。而方证的辨识,不单属“形而下”的范畴,又属于“形而上”的范畴。这是我们中医的标准不能标准化,不能客观化的原因。
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里说:故少阳病之辨,与其求之于正面,还不如求之于侧面,更较正确。即要辅以排除法,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凡阳性证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属半表半里阳证,也即少阳病。
我们直接去判断属不属于少阳病,这比较难,但是,我们很容易判断是属于表证还是里证,如果我们判断它既不属于表证,也不属于里证,那么,我们就可以判定它是半表半里证。
如果半表半里证,我们又判定它属阳,那就可以判断为少阳证。如果它是属阴,那就是厥阴证。
我们判断少阳证,有一种从下面判定,有一种侧面判定,也就是说用排除法判定。临床上,这种排除法判定,我们经常在用,也是行之有效的。
这是谈到小柴胡汤的主证的时候,我们这样去理解它,我们希望找到小柴胡汤证的主证,实际上,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某一部分症状,可能在我们判定小柴胡汤证的时候权重多一点,而更多的是需要四诊合参,需要脉诊合参的,需要理证明白了以后,我们再去四诊合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