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要说现在的无人驾驶技术,那真是一天一个样,就跟坐火箭似的往上窜!以前咱们还觉得无人驾驶是科幻电影里的玩意儿,现在不少城市的大街上,都能看到挂着“萝卜快跑”或者“小马智行”标志的无人出租车慢悠悠地转悠,这玩意儿离咱们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近啦。

先给大伙儿科普下,无人驾驶技术现在分L0到L5六个等级。L0就是纯靠人开,L1、L2能帮司机踩油门、打方向,但得人盯着;L3开始有点意思了,能在特定路段自动驾驶,比如高速上自己变道超车,但司机得随时准备接管;L4就牛了,特定场景下完全不用人管,比如封闭园区里的无人配送车;L5那就是终极目标——随便啥路况都能自己开。

现状:L2遍地走,L3开始试水,L4小范围跑起来

现在市面上卖的车,大部分都带L2辅助驾驶功能。像特斯拉的Autopilot、小鹏的NGP,高速上能自动跟车、车道保持,司机解放双手开长途不累。不过这些系统还得人盯着,真出了事司机得负责。

L3级自动驾驶最近两年开始“破冰”。北京、武汉、上海这些大城市,已经允许L3车在特定路段测试。比如百度“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街头,经常能看到没司机、靠传感器自己跑的出租车。去年理想、华为还推了号称L3的车型,但说实话,现在L3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法律上责任怎么划分、系统突然抽风咋办,这些问题还没彻底解决。

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L4。L4车在封闭场景玩得飞起,比如港口码头里的无人卡车、矿山里的自动矿车,这些地方没行人没复杂路况,车自己跑起来稳稳当当。在城市里,像北京的亦庄、上海的嘉定,也有小范围区域让L4无人车载人测试。不过这些车顶上都顶着个“大激光雷达”,看着跟《星球大战》里的机器人似的,成本老高,离大规模普及还差口气。

应用场景:从送外卖到载人,花样越来越多

无人驾驶现在不光在汽车上玩,各行各业都开始掺和。最接地气的就是送外卖!美团、京东的无人配送车,在小区里慢悠悠地转,把快递直接送到家门口。遇到行人挡路,车还会滴滴滴地让路,萌得不行。

物流行业也尝到甜头。高速上的无人卡车编队,头车带着后面几辆车自动驾驶,省油又安全。港口码头更夸张,青岛港、上海港的无人集装箱卡车,24小时连轴转,效率比人工司机高多了。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无人出租车。广州的“如祺出行”、北京的“萝卜快跑”,高峰期打这种车比网约车还便宜。不过体验过的朋友都知道,这些车遇到复杂路口或者突然窜出来的电动车,还是会“手忙脚乱”,急刹车、犹豫不决的情况常有,但整体来说比以前强多了。

挑战:成本、法规、安全,三座大山难翻越

别看无人驾驶这么热闹,背后问题一堆。首先是成本。L4车光是一个激光雷达就几万块,加上各种传感器、计算平台,造一辆车的钱能买好几辆奔驰宝马。百度最新一代无人出租车成本降到了20万,但比起普通出租车还是贵太多。

然后是法规。现在法律上对无人驾驶的责任认定还模糊。比如去年武汉“萝卜快跑”撞了行人,到底算车企的责任还是系统的锅?这事儿到现在还没完全定论。欧美那边搞了个“无人车保险制度”,但国内还在研究怎么搞。

安全问题更让人揪心。传感器怕雨雪雾天,去年北京大雪,好多无人车直接“罢工”;AI算法遇到没见过的情况容易懵圈,比如突然出现的交警手势、路面上的临时障碍物。去年特斯拉Autopilot在美国高速出事故,直接把司机给“送走”了,这事儿到现在还争议不断。

未来:曙光已现,但路还很长

要说无人驾驶的未来,那绝对是星辰大海。专家预测2030年L4车会大规模普及,市场规模能冲到上万亿美元。到时候咱们可能真不用考驾照,上车输个地址,车自己就把你送过去,堵车的时候还能在车里打会儿游戏。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得先跨过几道坎。技术上,得让传感器更聪明,雨雪天也能看清路;算法得学会“人情世故”,比如遇到乱穿马路的行人该不该急刹车。政策上,各国得赶紧制定规则,比如无人车撞了人怎么赔,路权怎么分配。

好消息是,现在全球都在拼命搞研发。中国这边,百度、华为、大疆这些科技巨头都在砸钱,武汉、北京、上海更是划了专门区域让车企测试。国外Waymo的无人出租车在旧金山跑了好几年,虽然出过事儿,但经验越攒越多。

总的来说,现在的无人驾驶技术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娃娃,能蹒跚着走两步,但离撒欢跑还早着呢。不过咱们能明显感觉到,这玩意儿正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慢慢融入日常生活。未来三五年,肯定会有更多城市能看到无人出租车的身影;十年之后,说不定真能实现“上车睡觉,下车到站”的美好生活。但在这之前,咱们还得耐心等等,毕竟安全这事儿,来不得半点马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