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十点多睡,闹钟订了两个,一个五点半,一个六点,结果五点半的闹钟完全没听到,还好第二个闹钟听到了。
说句心里话,刚听到闹钟的时候,还是感觉挺困的,很想再赖会床,但是立马转念一想,如果再睡过去,一不小心可能就睡到七点了,所以赶紧打卡,起身下床。
平时都是宝爸比我下床早,今天我终于比他下床早了。
然后洗漱,打扫卫生,婆婆起来更早,饭菜都快做好了,我运动了会,正在运动,闺女也起来了,今天都起床早,早睡早起一定要养成习惯,加油!明天继续努力,希望自己可以五点多起床,这样早晨就可以做更多事情了!
分享今天的能量语录:
古训有言:“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喜而不狂,忧而不伤。”从古至今,从小到大,我们都被告知表达情绪要含蓄、要隐晦:得意之时要含而不露,淡然处之才可继续前行;失意之时要勇于正视,坦然受之方能重新来过。开心时要克制,不可过分喜悦嘚瑟;伤心时要控制,不能过分忧伤悲恸。
有这样一句话说:“从今天起,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喜怒不形于色,悲欢不易于面”,竟成了一个合格成年人的最低配。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不动声色地戒掉自己的情绪。这让我想起前不久微博上的一个热议话题,说“换头像、删朋友圈(或三天可见)、换封面、改签名”,已成为当代成年人宣泄情绪的主要方式。
快乐时不敢开怀欢呼,悲伤时也只能悄悄哭泣,甚至连愤怒也只会选择自残。更有甚者认为,眼泪是弱者的代名词,悲伤是无能的、是可耻的。
所以快乐可以笑,悲伤却不能哭。就如蔡康永所说的:我们的认知系统里,总是存在着乐观是好的,悲观是不好的、外向是好的,内向是不好的、自信是好的,自卑是不好的等各种过于‘正确’的观念。
所以选择去迎合社会标准,去强迫修正自己。慢慢地,不愿被情绪所奴役的我们,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情绪当成死敌,找不到出口后憋坏在其中。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人产生了负面情绪时,70%以上的人,就会以攻击自己的身体器官的方式消化这些情绪。可见,一味被压抑的情绪,就如一枚定时炸弹,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置,它就会以疾病的形式偷偷跑出来。
武志红说:“不要憋爱,也不要憋恨,不要憋哀,也不要憋怒;让内在的情绪流动起来,黑色的恨就会转化成白色的爱与阳光,滋养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一个体面的成年人,早把自己的情绪给戒了”为理由,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压制在心底。然而隐藏得太久,堆积的负面情绪就越来越多,慢慢的就会彻底爆发,或是变成永恒的绝望和死寂。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嫉妒、羞耻等,都是人类正常的情绪体验,它属于我们的一部分,不可切割。
我们唯有打开这些情绪的通道,才能获得身心健康的双赢。那我们到底该如何与情绪相处呢?需要以下三个步骤:觉察-感受-探索。首先,我们只有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才不会被它所控制。
余世维博士曾说:“EQ不是情绪的发泄,而是对情绪的察觉和利用。(察觉自己、利用别人的情绪)。”要想合理地处置自己的情绪,首先就要觉察到自己正处于情绪之中:我可能要发脾气了,或者是,我可能要犯错了。在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之后,我们可以再问自己四个问题:我现在是什么情绪状态?假如是不良的情绪,原因是什么?这种情绪有什么消极后果?应该如何控制?只有觉察到自己有了情绪后,再做选择,才不会被情绪所奴役。其次,不带评判地感受身体,接纳自己所有的正负面情绪。
“人不会是一直傻傻乐乐的,你不需要强迫自己。重要的是,当你感受到这些情绪的时候,你需要尊重它,承认它,然后放手。”当情绪(尤其是坏情绪)来临时,我们很多时候会选择回避、压抑、忽视等消极的方式来处理。而事实上,我们唯有接受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才能更妥当地去处理当下发生的状况。
最后,尝试探索自己的情绪按钮,给情绪找到出口让它流动起来。盖伊.温奇博士在《情绪急救》一书中,给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当你遭遇失败感到无助和恐惧时,可以先从亲朋好友身上获得精神支持后,对自己的失败做一次复盘,看看这次失败的经历,给你带来了哪些经验。当你感到悲伤时,可以选择放声哭泣,也可以选择与聊得来的人去倾诉,或是选一种你喜欢的运动方式去发泄。
总之情绪宜疏不宜堵,唯有接纳它、正视它,让其流动起来,才能获得幸福的体验。诗人鲁米说:“让你的智慧保持炽热,让你的泪水保持闪耀,那么你的生命就会日新又新,不要介意像小孩般爱哭。”
因为人有喜怒哀惧,就如月有阴晴圆缺。开心时笑,伤心时哭,这本身就是我们的本能。若一味要求自己开心快乐,无异于要求每晚的月亮都又圆又亮,这不仅不符合自然规律,而且也属异想天开。
唯有经得起情绪带来的狂涛骇浪,才享受得了情绪赋予的平淡真实。当我们感到难过或生气时,只有接纳并消化了这种情绪,才可能让自己真正的快乐起来。与自己的情绪和谐共处,才是最好的养生。
《情绪流动,才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