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三天的时间看完了丁松青神父的《兰屿之歌》,似乎也跟随他一起在岛上居住了三个昼夜一样。常常觉得看完了一本书就像结束一场旅行,那些书中的人物,路上的景色以及那份最宝贵的未知感,都在合上书的一刹那与我们悄悄告别。征服未知的过程,就是我们寻找满足感的过程,当心里被淡淡的情怀填满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从旅行或者阅读中得到幸福的时候。
《兰屿之歌》是一本平凡的书,在这本书里似乎找不到任何刻意的渲染与做作的煽情。有的只是直白的讲述和有些克制的情感。似乎这才是一个外国人对于台湾岛屿土著民本该有的情感赋予。也似乎只有深入了解土著民族本真面目的人,才知道他们粗陋生活现状下,那一颗颗高傲的灵魂,是不需要任何怜悯和施舍的。丁松青神父似乎是我们平等观察与深刻了解台湾土著民的一双眼睛,借由这双眼睛,我们看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生老病死与悲欢离合。
在今天的阅读中,我读到了丁松青神父与岛民一起,到台湾中部山地打工的场景,他们共同分享没有佐餐的白米饭,共同经受体力消磨的残酷境遇,但是丁松青神父却说:我相信亚美人已经接受了我,虽然我永远也不可能像他们一样,可是他们却知道我曾尽力试着去分享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像我在昨天文章中写到的一样,分享是基于平等之上的,神父在这里用了分享,而没有用体验,我想就是基于这种平等的视角,要和岛民一起共同享有一种生活,而不是浅尝辄止的评价与批判。
另一个让我很有感触的段落是,神父在教当地孩子画画时,他说:不管我教他们画什么,女孩子每天都画房屋和花草,男孩则画同样地渔船。他说:乌托邦本来就是缺乏创造和变化的。孩子们知道的世界只有一个—他们自己的美丽世界。的确是这样,我们常常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乌托邦之中,对于乌托邦我们也有相对固化的描述,衣食无忧的生活,团结和睦的世界。但是我们似乎忘记了一成不变的极致,也是一种单调,拥有冒险精神,并且敢于在生活中为自己创造困境的人,才是生活在真正的乌托邦之中。
书的最后,丁神父简单地描写了一下,他来岛任教之后,孩子们的改变。一个孩子说:我什么都不在乎,甚至连死都不怕,有一回我从树上跌下来差点把命丢了,可我一点都不在乎。可是现在我在乎了。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一味的培养人的勇敢,而是让人对于生活充满敬畏,对于命运的派遣充满好奇,因为我们热爱生命,向往美好,所以我们才更加珍视自己的身体,更加爱护自己的灵魂。
《兰屿之歌》是我重拾阅读并开始记录阅读轨迹的第一本书,我很庆幸,能遇到这样的一本平淡但又充满力量的书,我想这本书的情怀正暗合了我们生命的模样,在平凡中践行伟大的使命。谢谢丁松青神父,谢谢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