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失败的自媒体人
因为做自媒体的缘故,我常常会浏览一些教授做自媒体的视频,大V们循循善诱地教你,要想做好自媒体,最重要的是,要向你的用户输出“价值”。
做了几个月了,望着自己那门可罗雀的浏览量,我就常常自责,怪自己没有才华,真是对自己“上看下看,一无所常”。
我住的小区外面,有一条河,河边上每天都有着不少的垂钓者,其中不乏拿着特别专业的钓竿,夜以继日痴迷垂钓的人。夏天的夜晚去河边散步,能看见临河处有着点点的灯火,是那些夜钓的人点的灯。
那天,我突然觉得,那些钓鱼的人,就跟我写头条的心态差不多。我吭哧吭哧地码两个小时的字,收入不够买一根冰棍;而他们夜以继日地在这钓鱼,也根本就钓不上大鱼,因为那河里就没有大鱼。而且那河里的水是中水,养的鱼根本就不能吃。
但有一点,我们还是一致的,就是干这件没有收成的事情,还挺热心!
既然热衷做自媒体,那就只好继续努力,加强学习,努力做价值输出了。
可这个时候,我却发现,有些人,靠“无聊的才华”圈粉了!
靠无聊圈粉
那天,误打误撞的,我进了一个直播间。
直播的内容特别单纯,就是顺着一排桌子,倒玻璃球。偶尔耍一轮的大招,就是一下子倒很多盆玻璃球,来个波涛汹涌的玻璃球浪潮。
倒玻璃球的大叔,戴着一头垂肩长发,面无表情,如果有,那也是一脸的生无可恋。
一个并不出镜的女主播,热热闹闹地在招呼着大家,跟玻璃球滚动的声音掺和在一起,搞得这直播间的氛围诡异而喧嚣。
不少人,都在评论区里说无聊,可显然人气并不低,随着女主播点一波小爱心的号召,直播间里顿时桃花点点飞,点赞数,瞬间冲上了十万。
渐渐,我发现,靠无聊行走江湖,其实一点都不罕见,甚至是一种思潮,还早就出过大咖了。
无聊这个领域早就有大咖了
早就有一篇《这大概是全世界最无聊的人》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文章的主角叫王村村,他说几年间,他就做了一件事——无聊。
他会用6个小时,数清楚一碗大米究竟有多少粒;把一只石榴里的籽都摆出来,搞了个“石榴籽选美大赛”;他还试图舔光一个巨大的帮帮糖,把舌头舔出血。
王村村说:“我在无聊这个领域有天赋。“
他这样解释选择“无聊”做定位的初衷:“就像是小时候从家通往村口唯一的路,只要一直走肯定能走到家……”
是的,王村村的确很无聊,而且无聊地很有耐心。
还有一位,与其用“无聊“来形容,不如用”无用“来形容更准确些,他就是手工耿。
靠着无用的手工发明,他有了“发明界的泥石泥”的绰号,甚至引起了外媒的关注,《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跑到他家里去采访他,称他为“无用爱迪生”。
粉丝们叫他的作品为“无作良品”,赞誉他:“耿哥出品,必属良品”。
我跑去看了他的视频,果然都是在煞有介事地“无用”,那操着一口保定口音,一本正经地做着稀奇古怪的东西的样子,看起来特别魔幻有趣。
他用煤气罐做了个洗衣机器人,手臂可以搓衣服。最滑稽的是两只眼里还能喷水。虽然一眼便知那机器人要能洗干净衣服,算是见了鬼了,还是在评论区里看到网友督促道:“要继续走无用路线,别走偏。”
无聊为什么会火?
我在想,无聊为什么会火?
而且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一向以勤劳务实著称于世的国度里。
现如今,你写鸡汤,都被人说成是毒药。90后,一边在公司的威逼利诱下苦逼呵呵地996,一边把耍耍“丧”视为是很酷的事。
所以,丧茶会很火……
我记得一个90后同事,在她的上司问她有没有关注一些跟工作业务相关的内容的时候,她一脸的松松垮垮,对着对上司说:“我就是丧”(貌似她的上司的年龄也接近90后)他的上司报以大笑。
我看着,内心有一丝震撼。作为一个80后,如果是我面对上司这样的问询,一定会努力突显自己的积累,就算真的没有积累,也一定把积极进取的态度亮出来。
她和她上司的这一问一答,当时让我感到有些看不懂……
但我同时也觉得这姑娘的气质,挺可爱的,与其时刻紧绷,不如松弛一点,显得谐趣可爱。
一本正经,一板一眼,很难再吸引现在的年轻人了,他们会被有趣吸引,哪怕,它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或者说,它带来的趣味,它释放的压力就是最大的用处。
思潮的变迁,似乎也总在轮回中重逢:“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不就说过吗?
现代人累了
记得在一期《圆桌派》里,嘉宾讨论佛系青年和日本的低欲望社会,草食族青年等现象,窦文涛说了一句话:“孩子们累了。”
深以为然!
感到累的可不光是年轻人,中国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挺累的。
人类发明了电子邮件、高铁、5G、各种机器来提高生产效率,可这些发明并没有给人类减负,反而为全体人类提速了。
书信的时代,再火急火燎的事,寄一封信也要好几天,有了电子邮件,却需要秒回。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上班和下班的边际是清晰的,有了互联网,连度假的时候却可能都被工作给侵蚀掉。
所以,人们很累!
而那些高大上的学问、艺术,欣赏起来门坎又都太高了。它们或者要求你有较深的知识储备,才能跟它们对接上;要么,欣常起来太烧脑,也太费神了。
而疲惫的人,只想逗个趣或者发会儿呆。
这样看来,其实无聊和上进,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成就了人性的完整。
你高冷你的,我无聊我的
我有一次,跟一位高龄的长辈聊到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觉得他那样调侃式讲历史的方式,很有意思。
长辈正色告诉我,探讨历史要严谨,当年明月那小子那样做不合适。我不再敢说话,长辈是老一代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学问深厚,而且文理兼修,治学非常严谨。
从学术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确有不够严谨之处,但它跟它诞生的那个网络时代很对味。
现在再说起《明朝那些事儿》,其实都算是怀古了。
像长辈那样治学严谨的人,应该还有,也应该有他们的市场,但我想确实很难征服现代的大众群体了。
阳春白雪,难免曲高和寡,而无聊和趣味,却很有亲和力。
作者小贤,80后的中年阿姨,挣扎中快乐地负重前行
欢迎关注文章作者的个人公众号:蓬蒿语录
分享我看过的好书,育儿的体验和我眼里的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