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山野,不光因为她的样子,更因为和她在一起时,我的样子。”(选自张博士“朋友圈”)
“远离干干净净的城市,也同时远离了文明带来的困扰。”“对城市人来说,这是他们疗愈心灵的一种手段。去体验原始一点的生活,本质上是倾向建立与大自然的联系,去修复自己在城市中受损的精神。”( 选自“山野纪”公众号,作者小羽)
近些年不少人热衷“驴友”,他们徒步走进大自然,有的是近郊休闲,有的是到人迹罕至的地方探险。热衷徒步旅行的原因,很多人做出各种回答,但是上面这两个说法,触动了我的心。
因为这两个理由,让我看到人们对于自我的找寻和救赎,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停止。
找寻是因为迷失,救赎是因为可以选择不迷失。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写了广阔山野的美丽一角——一个藏在茂密竹林里的小石潭,先是如鸣佩环的清脆,让我很愉快。便伐竹取道,发现了小石潭。潭底是一整块大石头,靠近岸边,水底的石头翻卷着露出水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下面的内容为插叙,可以跳过去。
坻 (chí)——“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尔雅》
屿,岛屿。
嵁,凸凹不平的山岩。
岩,洞穴、石窟。(《咬文嚼字》2014年第3期刊有《〈小石潭记〉注解之小见》一文,文章认为将其中的“岩”字解释为通常熟知的‘岩石'显然不妥","当解释为‘洞穴""义。此见甚是。"岩"字释为"洞穴、石窟"义,不仅于辞书有据可依,而且更合乎原文句意。)
小石潭岸边的石头形状不同,这是肯定的,又不是人工堆叠的,不过现在的园林水景,也模拟自然的样子,拒绝整齐。用不同名称的名词,来呈现不同的形状,具体形象,就像用“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具体描写来代替“五彩缤纷”的概括叙述。“唐宋八大家”,都非等闲之辈,词汇就是硬功夫 。
接着回来,看小石潭。
潭水中的鱼儿大约有一百来条,鱼儿们都好像在空气中游动。明媚的阳光穿透潭水,直达水底,阳光下,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头上,水中的鱼儿时而呆呆的一动不动,时而突然向远方游走了。
通透、清澈、简单的自然美。 如果用减法读这篇课文,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会不由自主选择——清澈!清澈的美,可以暂时抚慰人的灵魂,让人快乐!
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这个富有哲理、启迪人智慧的句子里有个重要的词语——“海棠花”,盛开的海棠花,代表的是美。美是偶然所得,美是邂逅所得。
大自然中美好的景物很多,能够让你偶然遇见,这是恩赐。只有你走进大自然,才有机会和这样的美邂逅。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武大的樱花都开了吧?淡粉色的轻云,充盈着游客的眼睛和心灵,铺天盖地的暖柔和轻盈将武汉人内心的寒冷都挤走了吧,哪怕是暂时的。大自然的美,与我们生命深处与生俱来的美的渴望,握个手吧。
再回到柳宗元那里。
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气》里说:“现代人的焦虑是存在性焦虑,即对无意义和虚无的焦虑。” “无意义”“虚无”的生命就容易焦虑。
昆德拉说“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当一个人的沉重责任被剥夺,没有了责任的束缚,生命就变得很轻,但是人们却受不了这样“轻”,可见生命先天就有负重的因子——责任。
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十年,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人生路,终年47岁。一生600多篇作品,有五分之三是贬官在永州写的。一个负重的人,突然被外力拿走了负担,就会因为失重而失衡,需要重新构建新的平衡,这就是找寻和救赎。
愿意写作的人,注定是精神生命走得很远的人。这样的人自我找寻和救赎的难度更大。
看着通透清澈的潭水和欢快的鱼儿,他乐,是真的轻松,美是能够抚慰人灵魂的。
当他坐下后,不看清澈的潭水了,向西南方向望去,潭水的来源是条弯弯曲曲的小溪,阳光下,时隐时现,小溪的两岸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源头在哪里。
前方的世界是“未知”,他的感情开始降温,受到片刻抚慰的灵魂立刻要寻找自己背着的包袱,可惜没有找到。
当看到“竹树环合”的时候,他感觉“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是有5个人和他同行吗?怎么说“无人”呢?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来的时候就是清幽,否则你怎么能够听到悦耳的珮环声呢。
山野可晴可阴,可明可暗,可清澈见底……这是山野的样子,不管你来与不来,它就在那里,就这样。
我时而高兴,时而不高兴……这是我的样子。山野面前,我可以是水中的鱼儿,可以是一棵竹子,可以是一块石头…… 可我毕竟不仅仅是一条鱼,一棵竹子,一块石头。我是人的世界里的一份子。
放过自己吧,出世和入世,只能选择一种。
柳宗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选择了入世,去倾听《捕蛇者说》,在一声声痛苦的呻吟里,他选择继续背负起责任,哪怕是“独行其道”。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山野是人类的益友,用无限的美给予痛苦的人以抚慰,它张开厚重的双臂,随时等待拥抱那些流浪的灵魂。山野更是良师,给予迷惑的人以指点。它举着明亮而镜子,期待前来的人可以看得见自己……
刘禹锡说“巴山蜀水凄凉地”,(柳宗元看四面环合的竹林“凄神寒骨”。)自己二十三年被抛弃于此,(被谁抛弃的?)回来之后,物是人非,顿悟:时间面前,都是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每一个字,都是时间面前山野的样子。 和柳宗元不同的是,刘禹锡在山野中找到了自己的样子,自己就是“沉舟”,就是“病树”。把自己当成大自然的一份子,刘禹锡找到了自己的山野定位,这个定位让他舒服多了。
柳宗元,在得到山野的抚慰后,没有说出自己的样子,只是清楚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赶紧“记之而去。
山野一直是这个样子,不悲不喜。但是人的样子,有悲有喜。
读古诗文,借助文句,借助文本内容,读特定背景下的作者的对精神生命的追寻,也争取读出一点今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