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养生
艾灸养生又称保健灸,是用艾条或艾炷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灸法适应症广,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易学易用,广泛地运用于各科疾病治疗与保健中。艾灸养生不仅用于强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调养,是我锅独特的养生康复方法之一。
灸疗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扁鹊心书》中就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时至今日,艾灸养生仍是一种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一、艾灸养生作用
1、温通经脉,行气活血
气血运行具有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灸法其性温热,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2、培补元气,预防保健
人体真元之气是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艾为辛温阳热之瑶,以火助之,灸法具有补阳壮阳、培补元气之功,《扁鹊心书》将其称之为“保命第一要法”。
3、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如在中脘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濡养全身,亦可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4、升举阳气,密固肌表
灸法有升举阳气、密固肌肤、抵御外邪、调和营卫之功,常用于气虚下陷,卫阳不固之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调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具有延缓胸腺萎缩的功能。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灸神阙可以显著升高T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加免疫球蛋白含量。艾灸可明显提高血清上皮生长因子含量,促进组织细胞生长,从而起到改善新陈代谢,抗衰防老的作用。
二、艾灸养生方法
艾灸法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和温针灸三种方法。
☞艾炷灸法:
1、直接灸
将艾柱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待艾柱快燃尽时,即病人感到烫时,立刻换一个艾柱点燃。每燃一个艾柱叫一壮。根据病情决定施灸壮数。一般每穴一次可灸3壮、5壮、9壮不等,并根据穴位所在的部位,酌情选用大小适宜的艾柱。头部宜用麦粒大小的艾柱,腹部宜用大一些的艾柱。
2、间接灸
灸时隔以姜片、蒜片、盐粒等点燃施灸的方法。隔姜灸多用于阳虚证,如体弱或动则气喘、出汗、无力等;隔蒜灸多用于治疗外科疾患如疖肿初起等;隔眼灸常用于治疗虚脱等。
☞艾条灸法:
1、温和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后,对准穴位,距穴位所在皮肤2cm左右进行熏烤,使穴位处不产生温热而不感到灼热为度。
2、回旋灸(又称熨热灸)
将点燃后的艾条对准穴位或患部熏烤,患者感到温热后,就将艾条缓慢地来回移动或作环形移动,扩大温热刺激的范围。
3、雀啄灸出现热烫感觉就抬起。如此反复多次,给予穴位多次短暂的热刺激。
将燃着的艾条对准穴位,像尿雀啄食一样,有节奏地一起一落,
☞温针灸法:
温针灸法是针、灸并用的一种方法,先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取2~3cm长的艾段,套在针柄上,点燃其下端,使艾条的热通过针体传到穴位。
三、艾灸养生常用穴
1、神阙
位于当脐正中央。为任脉之要穴,具有补阳益气、温肾健脾的作用。
2、足三里
3、中脘
4、膏盲
5、涌泉
6、气海、关元
四、艾灸养生注意事项
1、把握施灸禁忌
灸法能益阳伤阴,阴虚阳亢的患者及邪热内炽的病人,禁施灸法;颜面五官,有大血管的部位,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阴部,不宜施灸。
2、注意施灸的顺序
艾灸时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补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一般是先少后躲,艾柱是先小后大。
3、掌握艾灸剂量
每穴一般灸2~3壮,即具补益功效,不宜过多。艾柱灸的多少、大小当因人及所灸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体弱这,宜小宜少;体壮者,宜大宜多。就部位而言,头部宜小宜少;腰腹部可增大增多;四肢末端宜少。
4、防止施灸意外
实施艾灸时需要严格操作,避免烧伤、烫伤及火灾。
学习笔记,分享以上。来源:相关专业教材。
后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