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军在北京的几天,于蓉一直沉静在凋零的红叶孤独落寞的情绪中。
从北京回来,齐军着手忙着备齐读博材料,一方面也是想走之前给领导留个好印象,每天下班开始很晚了。周六周日也在单位干私活,有时会过了饭点回来,于蓉就自己先吃,每道菜浅浅的吃一点,等齐军回来,再热了饭菜,陪着齐军一起吃。
齐军看端上来的菜像没动过筷子,就轻和地说:傻瓜,你不要等我,你先吃。
一句“傻瓜”让于蓉的眼泪突然就涌了上来,她想说“我先吃了一点”,但嘴里含着一口饭,怕齐军听出她流泪,就拼命地点着头,心里就觉得自己不该先吃那几口,感觉对不住那“傻瓜”二字。
打那以后,齐军就会提前短信告知于蓉回来吃或不回来吃,遇到他不回来的时候,于蓉就散步回家,顺便在路上吃完回家。
她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多了起来。从单位回家,刚好经过市新华书店,这多出来的时间于蓉就逛逛书店。
现在除了要准备各类考试,人们都不大逛书店了,要不就不大读书了,要不就逛当当了;但于蓉喜欢在宽宽的高高的书架前流连探寻的感觉,齐军那时就是着迷于她的文青范的。
于蓉买书很性情,不止作者,有时一个句子,一副插画触动了于蓉,她都会毫不犹豫地买回来。她可以整晚沉溺于一本契合心境的书中, 甚至一两个星期都走不出来。
曾经她的文青范、她的多愁善感是很让齐军好奇又着迷的。这一点于蓉是知晓的,所以当周围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沾上了社会习气的时候,于蓉仍然保留了她的校园气质。这种校园气质保留得太完整让齐军感到些许的压力,因为折射出他身上的一些烟火气。
婚后的齐军喜欢喧哗的气氛,在推杯换盏中释放情绪,过后又在扑克游戏“二七王”中让高昂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等到情绪和出门时一样平静,就带着歉意回家。
心中的歉意越积越多,齐军就不太敢靠近于蓉了。别的夫妻其实也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是别的夫妻每天会从孩子身上看到双方的影子,孩子是可以中和校园气和烟火气的,也是父母向对方表达爱意歉意的媒介。
三年前齐军开始了断断续续的考博之路,开始疏远了“二七王”的游戏了,但齐军考博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于蓉眼里,现在的齐军着迷于考博考博考博,就像当初因为她回到浔阳,现在也要因为她而考去北京,离开浔阳,离开她了。
日子就这么如水般地流过,眼见着齐军要跨到对岸去了,固执的于蓉执拗地不肯伸出手去⋯⋯
星期三的下午,于蓉早早就没事了,回家的路上她就进书店去逛逛。展台上一本《偷影子的人》吸引住她了,封皮上一个孩子俯下身子亲吻自己的影子,书名和画面深深攫住了于蓉的心。
她翻开扉页,赫然写着楔子:“我的童年就在那里,带点忧愁又有点悲痛,在这外省的小城市里,我拼命等着伊丽莎白垂怜而看我一眼,在绝望中等待成长。”
短短的三行字,“童年、忧愁、悲痛、垂怜、绝望、等待”这么多词语深深地击中了她,突然间眼睛就盈盈的了,模糊了眼镜片,她掏出纸巾,取下眼镜,缓缓地抬起头,一个模糊的笑脸猝不及防地来到眼前。
“耶,真的是你,姐?”
啊,又是那姑娘?一想到自己因戴眼镜而变形的眼睛,这会儿又因流眼泪有些红,肯定难看无比。于蓉就慌乱地快速戴好眼镜,镇定了一下。对姑娘客气地点点头,两边嘴角向上一扬,算是打了招呼。
“无巧不成书”那真是冤枉了写书的人,巧合一开始还真不是作家的发明,人生的每一次巧合都是一次机缘,都是一个故事的开端,就看你想不想把这个故事写下去。就像她和齐军的相遇,两人当时都很有写作的心情,所以这故事才一直连载到今天。
应该是在八年前,那时于蓉还在安德的一所中学教语文,经常要到浔阳去,或听课,或逛街,有时是去看于晴,有时是同学聚会,因为她家离火车站很近,火车也就成了她首选的交通工具,又方便又便宜。
于蓉与齐军故事就开始于火车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