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186

小朋友爱甜食几乎是天性使然,中医角度可以认为是脾胃功能较虚弱,甜入脾,属于正常的自身需求。人的大脑和身体天生喜欢安逸舒适,不愿吃苦。所以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宁愿吃生活的苦而吃不了学习的苦,因为学习的苦是主动吃苦,而生活的苦是被动的,不得不吃的,大脑再怎么想逃也逃不了的。同时也会合理化自己的懒惰,将别人的成功归因于天赋,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再感慨一下社会的不公,都这么辛苦了也没办法成为马云,直至落入宿命论的无望。

所幸,觉察的人越来越多,指导可以主动去吃学习的苦的有效方法也越来越多。这里第一次听到系统的“刻意练习”是在老罗的罗辑思维里听到的介绍,现在带着小朋友进入到各种技能的提升中,深以为然。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是假设,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大脑具有让你难以想象的潜力,同时也具有相对抗的惰性。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大脑的变化就越大,学习也越高效,但是过分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因此,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太远的挑战,能使大脑的改变最为迅速。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提升技能。

对于以上的内容,通过教小朋友钢琴就可以清晰体会,刚开始的懵懵懂懂的兴趣很容易随着最初无旋律的练习和技巧的挑战而失去,如果加之家长的急功近利和缺乏耐心,很容易让孩子在刚开始就反感而对抗。但是只要是充满耐心的家长和包容的氛围,小家伙们会逐渐体会到自己技巧的提升,建立良好的心理表征,从被动的练习转变到主动的探索中。

刻意练习,一位好的指导者很重要,对目标的分解和和阶段可能出现的困难的预见及应对能够给予最大的支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