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犹如磨砺利剑,非一时之功;犹如涓涓细流,非一蹴而就。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意味着必须超越“一阵风”式的运动化治理,摒弃“雨过地皮湿”的短期效应,将优良作风内化为党员干部的思维习惯与行为自觉,外化为持续不竭的战斗力与凝聚力,从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提供坚不可摧的作风保障。
制度保障是根基,让铁规矩硬杠杠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态化长效化首先依赖于制度的健全与权威。要不断完善作风建设方面的法规制度,增强其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确保每项规定都清晰具体,让党员干部行有所循、止有所戒。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对踩“红线”、闯“雷区”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将作风表现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形成重实干、重实绩、重口碑的鲜明导向,让好作风真正成为“软实力”和“硬通货”。
监督执纪是关键,使监督的探照灯无时不亮、无处不照。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保证,也是作风持续向好不可或缺的外在约束。必须织密监督之网,畅通监督渠道,将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贯通起来,形成监督合力。要聚焦“关键少数”,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督促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运用好巡视巡察这把利剑,精准发现作风领域的深层次问题。更要注重日常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批评、纠正,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祸患。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也为精准监督提供了新的可能,应善于运用科技力量提升监督的效率和穿透力。
文化涵养是灵魂,促使优良作风成为内在的价值追求。制度约束和监督威慑是必要的,但更深层次的持久力量来自于文化的滋养和价值的认同。要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从思想深处拧紧螺丝。要积极培育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要深入挖掘和宣传作风优良的先进典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深刻剖析反面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营造崇尚实干、恪守规矩、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氛围。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然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它考验着我们的战略定力、治理智慧与历史耐心。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深刻认识到,优良作风是凝聚人心的“黏合剂”,是乘风破浪的“动力源”。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韧,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将好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一种常态、一种风尚、一种文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团结带领人民跨越前进道路上的“腊子口”与“娄山关”,向着光辉的彼岸奋勇前行,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