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二年(1832)春天的一个清晨,这是曾国藩第一次出门去“赶考”,后面没有考中,之后他又去考了,这已经是他第六次考试了,放榜那天曾国藩在榜上找来找去,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
突然,他发现在另一张告示牌上有自己的名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他落了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说的是曾国藩这次的考试被当成了反面教材,主考官说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大家要引以为鉴。
在大清顺治九年(1652)的时候,“文理欠通”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相当于被全省示众,曾国藩不光在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
这一次事件后,曾国藩不但没有放弃,一定要再一次发奋努力。挽回自己的颜面。他想再重复以前的老路是不行的了。一定要从过去的学习思路中突破出来,以此来改变,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作比较,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
其次,曾国藩终于发现几次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他父亲用了很笨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最后怎么也没有长进,写出的文章虽然四平八稳,但是笔力薄弱,不充实,缺乏打动人,知道了自己的问题之后,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努力,打磨文章。
在道光十三年(1833),他又踏上了科举之路。现在他的步伐比以前更加的坚定自信了。院试当天凌晨就起床去考场了,进入考场,这次他已经找到了写作文的门径,在脑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段一段地开始写,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几场下来,他的感觉发挥得比以前好多了。
放榜那天,他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在列,成了“秀才”,中了之后第二年是乡试,这年秋,曾国藩又到长沙参加了举人的考试,之后中了湖南省第三十六名举人。
道光十八年(1838),又是会试,曾国藩再次进京拼搏背水一战,最终高中了进士,这一年他二十八虚岁,中了进士之后,他又兴奋的参加了朝考,是为了从进士当中选拔进翰林的。
这次考试曾国藩发挥得异常出色,取得了一等第三名,之后道光皇帝亲自阅卷,读了他的文章,非常喜欢,改为了第二名,并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他就在仕途上获得了一个绝佳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