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到楚汉争霸,项羽的残军被刘邦的军队用楚歌包围,用心理战术击垮时,我的心中总是悲痛万分。
项羽,那么多属下劝他回江东,让他回去重整一支军队,再来和刘邦打。
他却不肯,宁愿自刎,也不愿抛下自己的队伍。
最终,刘邦这个人得了天下。
不过,当时年纪小,我心里就老是有个疑问,始终找不到答案。
当时秦朝不是有个孟姜女吗?她为了老公,把长城都给哭倒了。
项羽为什么没有把她找来当前锋?
有她在,刘邦即使有千军万马,又能怎样?
传说,那还是秦始皇还在的时候,有个美貌的女子,叫孟姜女,她有个丈夫叫范喜良。
当时秦始皇要造长城防匈奴,其实也不是造,而是把六国各自建造的长城都连起来,做为一个整体,更好的防御。
于是招了很多民夫去服徭役,修长城。
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也被招去了。
原本说一年就可以回来,结果一年过去了,却没回来。
孟姜女思夫心切,就徒步走了好几个月,去长城脚下找丈夫。
由此看来,孟姜女比现在的驴友厉害多了,完全甩他们好几条街。
当时路还不像现在这样四通八达。
她一个从小长在深闺之中,没有出过远门的弱女子,竟然包裹一理,义无反顾的去寻夫了。
除了坚强、胆大两个词之外,我找不出其他的形容词。
好在,当时坏人比较少。
孟姜女一路行来,遇到的都是热情的好心人。
等孟姜女到了长城脚下,问了人才知道,她的丈夫范喜良已经因病去世了。
孟姜女悲痛欲绝,想要找到范喜良的尸骨回去好好安葬。
却被告之,尸骨被埋在长城里,和其他人的混在一起。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孟姜女一哭,惊天动地。
孟姜女止不住自己的哭声,哭了十天十夜,把长城给哭塌了,露出了很多尸骨。
孟姜女认不出哪些是丈夫是范喜良的,只能扎破手指,把血涂在骨头上。
骨头有反应,就是范喜良的。
终于,孟姜女找到了范喜良的尸骨,并把范喜良的骨头收殓了。
长城倒塌了一大半,监工不敢欺瞒,上报了朝廷,正好被正在巡游的秦始皇知道了。
秦始皇亲自到了长城这边,接见了孟姜女。
按常理,不应该监工先把孟姜女收入大牢,等秦始皇过来问罪吗?
因为长城是重要的军事设施,承担着防卫外族侵略的责任。
孟姜女这一哭,把长城弄塌了一大半,导致几万人几个月的辛苦白废,不仅倒塌的地方需要重新造,还要害怕匈奴会从这边进攻。
可是,没有。
监工反而好吃好喝的供着孟姜女。
秦始皇来了之后,把孟姜女惊为天人,敬佩她对范喜良的一片深情之外,对她起了爱慕之心,想纳她为妃。
耶耶耶?
这里怎么把秦始皇形容成地主家的傻儿子一样?
孟姜女机智的逃走了,秦始皇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能蔫蔫地继续巡游。
秦始皇巡游时,年青的项羽和刘邦也看到了,两人都说了一句话,各自成就了霸业。
刘邦说的是:“大丈夫当如是也。”
项羽说的是:“彼可取而代之。”
孟姜女哭倒长城这事闹得那么大,项羽和刘邦应该也会知道。
当时百姓的娱乐生活比较少,一点小事会传到四面八方的城镇。
而刘邦当时只是个亭长,项羽却是楚国贵族之后,他为什么没有去找孟姜女。
孟姜女虽然是个女子,但妥妥地是个战场大杀器啊。
她的哭功比金毛狮王谢逊的狮子吼都要厉害几十倍!
项羽当时和伯父项籍并不服秦朝的统治,已经伺机想要夺回楚国。
如果有孟姜女在手,何愁大事不成?
孟姜女本人,就抵得上百万兵马!
两军对阵,孟姜女阵前一顿哭,包管对方节节败退。
自己这边还不用费吹灰之力。
可为什么项羽没有去找孟姜女呢?他们都在秦始皇南巡路上,有很大概率可以找到彼此。
噢,原来孟姜女根本不是秦朝的人,也和秦朝没什么关系!
据史学家考证,孟姜女的原型最早出现在《左传》上,她是杞梁的妻子。
原文为:“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当时齐侯带兵攻打莒国,随征的杞梁死了。齐侯打了败仗,在带兵回来时,遇上了杞梁之妻,向她吊唁杞梁。
杞梁之妻却说:“如果我丈夫有罪,您就不必吊唁了,如果他没有罪,您就该到我家吊唁了。”
在当时,在郊外祭祀是很卑贱的一件事,所以杞梁的妻子提出抗议。
后面记载,齐侯意识到自己错了,所以去了杞梁家里更郑重地祭拜了杞梁。
所以,这是一个关于礼仪的事,杞梁的妻子也并没有哭。
可是,过了二百年后,后人整理这个故事,把它编在《礼记.檀弓》时,把哭声加了进去。
后来,又有人加入了寒食节的因素,把孟姜女找丈夫,说成是为了给丈夫送寒衣。
当时国君不发寒衣,都要自带。
然后又加入哭倒长城的情节。
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润色,孟姜女这个女子,她的形象变得丰满起来。
从孟姜女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中国古代女子的坚韧、果敢、不屈、聪明,对爱真挚。
原型杞梁之妻沉着冷静,有贵妇风范,而孟姜女更为有血有肉,千里寻夫,敢于反抗强权,不为别人的权势所动。
相较于杞梁之妻,我更喜欢孟姜女。
你们呢?
PS: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