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而言,无论在城市生活了十年、二十年,还是几十年,对土地始终怀揣着一种深沉的情怀。
在我们居住的小区一公里多之外,有一片原本闲置的空地。周围的老人们凭借着对土地的热爱与执着,硬是将它开垦成了生机勃勃的庄稼地。一年四季,这片土地不断变幻出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老人们精心照料着每一株作物,收获颇丰时,便会在附近的小区售卖。这些贴着“自种非大棚生产”标签的农产品,竟意外地拥有了一个稳定的客户群。这让老人们更加用心地经营着那一亩三分地,每日忙得乐此不疲,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这些老人大多来自农村,为了追随子女,来到城市开启新的生活。在承担起照顾孙辈的同时,他们在这片小小的庄稼地里找到了与农村相似的价值。他们的内心是欢快的,尽管可供耕种的土地面积有限,一年下来收成也不算多,而且灌溉、收割、晾晒等环节都极为不便,但他们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来克服困难。比如,遇到干旱天气时,他们会利用废旧的婴儿推车,从家里一趟又一趟地推水去灌溉;收获红薯、菜籽、花生等较重的农作物时,他们会发动年轻人开车去拖运;楼顶则成了他们晾晒芝麻、红薯干、萝卜干的绝佳场所……农具没有地方存放,他们便学会了骑三轮车、自行车,将农具随身携带。为了不耽误照顾孙辈,他们总是争分夺秒地找时间去打理,一天下来几乎没有空闲。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热爱,一种对土地矢志不渝的挚爱,一种庄稼人刻在骨子里的勤劳品质。
我曾怀着好奇与敬意,去那片庄稼地观摩了一番。那是一片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农地,农产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讲究一些的老人还为庄稼地围上了围栏,搭起了棚子。浇水的桶大多是装过油漆的桶二次利用,既环保又实用。有的地块还铺上了防晒网,为农作物撑起了一把把“保护伞”。那些照顾得精细一些的地块,作物长势格外喜人,颜色鲜绿欲滴,个头舒展饱满;而那些无暇顾及的地块,作物则显得瘦小拘谨,一看就知道营养不足。再看看这些辛勤劳作的老人,有的做了简单的防晒或防护措施,更多的则是光着头,挥舞着锄头镰刀,在地头忙碌着。但他们每个人都精气神十足,丝毫没有觉得这是在受苦受累,反而乐在其中。
很多时候,我会在小区里碰上这些老人带着收获的果实归来。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踏实的笑容,尽管这些果实可能卖不了多少钱,但他们内心由衷的追求与热爱,又岂是金钱能够衡量的呢?我由衷地感到庆幸,庆幸这些离开家乡、离开土地的农人,在城市里找到了一片能够挥洒他们激情与汗水的天地。在此,我也真诚地希望,当开发商收回这片土地时,能够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收割完自己辛勤劳作的成果,让这份在城市中延续的乡土情怀得以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