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缺水性国家,虽然国土面积庞大,但真正降水丰沛,适宜耕种的国土只占45.7%,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盐碱地、荒漠、戈壁或者水土流失严重……
如果你以为这些问题只出现在农村、或者西北地区,跟城市挂不上钩,那就请你接着往下看:
全国660多个城市中,约400座城市缺水,108座城市严重缺水,甘肃地区大部分为半碱水,长期饮用对人危害极大。
缺水最为严重的是甘肃武威、河北石家庄、陕西延安、北京、天津。
这其中也包括沿海地区城市,有人会觉得,靠近大江、大海的城市怎么会缺水呢?明明身边就有那么多水源可以利用。
中国的江河湖泊污染严重,水质浑浊,沿岸水土流失,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各类工厂日夜排放,碰到严打时期,白天不排,晚上加倍排,近海的情况也是一样。
有水并不意味能达到饮用级别,即便通过消毒、杀菌,也需要在水质污染不那么严重的情况下,但是这类经过处理的水,口感一般不佳,长期饮用对人体也会造成伤害。
随着人口的增长,及最主要的工业用水急剧增加,部分地下水源,开采严重。
曾经往下几米就能挖出甘甜的井水,现在需要往下几十米……都不见得能看到水。
可即便如此,人们对于节约用水的意识仍然只停留在表面。北方地区也许稍稍好点,可对于并不缺水的南方,大家对于水,仍处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状态。
但是南方,真的不缺水吗?
以成都为例,自成都建市以来,上千年的时间都是依靠都江堰流动的岷江雪水,由于距离市区不远,取水方便,加之丰沛的降水量,让不少人认为成都水源充足,并不缺水。
可事实上,随着成都人口的急剧增加(2018年,市区常住人口1604.47万,算上外来人口约为2030万),以及全球气温的升高,岷山的雪际线不断上升,都江堰的水位不断下降。
虽然成都市政府选择了大邑县的三坝水库、崇州市的李家岩水库作为备用水源地。
但面对急剧聚集的人口、发展经济的工业用水、保证民生的农业用水……这些水源地能够担负成都的未来吗?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江城武汉,虽然依靠长江,和全市范围内160多个湖泊,理论上武汉并不缺水,可近年来武汉高温不下,高温也就意味着供水量猛增。以去年7月为例,短短十天,连续两次温度超过40c度。每天需要洒水车往地面洒水1700吨,市民一天的用水量超过251.63万吨。
这还只是生活用水,还未包括工业用水,辖区农业用水。如此庞大的用水量,加之长江、汉江水质污染日趋加重,导致武汉的缺水局面日渐严重。
广州、深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这些地方缺水并不是没有水,而是水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加之人口不断聚集,气温炎热,人均供水量大大增加。
这还不包括工业及农业用水。
东江、西江、北江供应整个珠三角地区,广州、佛山、东莞、惠州、深圳、香港……珠江也因为上游城市的污染,而导致水质变差。而所谓的过境水量充足,只不过是表面现象。
近年来从各个水文站监测的数据来看,用水量已经超过了水资源的承受能力……
北京应该算是首都城市中的奇葩。
纵观世界各国,首都要么建在沿海、要么建在大江大河旁边、除了运输的方便外,最重要的是水源充足,而水源是保证人口增长的首要条件。
那些建在内陆首都的国家,一般首都不承担大城市的职责,比如华盛顿、巴西利亚、渥太华……
而北京却刚好相反,作为首都本身就有聚集人口的光环,却地处干燥的北方,降水量不多,整个城区的饮水全靠周边的几个水库,北京10年抽取的地下水相当于2800个昆明湖,地面沉降是非常严重的。
本身又承担着一线城市的功能,所谓雄安新区的规划,除了缓解城市病以外,最主要的恐怕就是,北京的水源已经承受不住人口的持续聚集吧!
虽然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能暂时缓解缺水的状况,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南方的水源也逐步出现短缺,不知这样的局面还能维持多久。
北京这个地方不太适合作为首都。
说到南水北调,就不得不提到郑州。
郑州的水源地在北边的黄河,但黄河的污染一直都很严重,以前没得选择,不得不将就着用。
后来选择了湖北丹江水,通过南水北调引入郑州,且不说运输过程中水质是否能得到保证,丹江水到了郑州的价格,自然会比原先的黄河水价更贵,当地人民的承受意愿如何?
而且随着丹江口市的发展,以及下游武汉用水量的上升……
这丹江水能否长期供应郑州还要打个问号。
总而言之吧!城市的水源是牵制这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漏水是供水的癌症,中国本就是个缺水性严重的国家,节约用水并不是句空口号!需要得到每一个人的重视!
不说别的,就算是为了自己城市未来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去珍惜每一滴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