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晚清文人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想来一读也自悠闲几日,没料看到“钟表上罗马字”一条,这样写道:钟表上记时辰之洋字,乃是罗马国书,一点钟则“一”字也,二点则“二”字也,以次递推,至十二而止。此是字,而非中国之所谓码子者。
此处所言确是当时怀表的主流设计,不过钟表虽是舶来品,国人研究钟表也由来已久,赶快找到时计堂重新刊印的《自鸣钟表图法》,关于洋字的解释有板有眼儿,时和分都有中国字对照,210年前的这本书,真是钟表文化的中文最佳范本,如果不读一读,还真不敢说自己是搞钟表文化的。
话说范本创作于嘉庆年间,早于《庸闲斋笔记》成书近70年时间,期间罗马字刻度盛行,这与“大八件”设计不无关系,此表只为国人而制造,成对销售,表盘设计却沿袭英式做派:罗马小时刻度,阿拉伯数字分钟(只有15、30、45、60隐含了刻的意味)。但是,“大八件”绝非泛泛之辈,之所以深谙中国文化,还在于时辰刻度表的出现。
光绪四年五月初七,一则《新到新式华字时辰表》广告出现在沪上,彼时距今整整140载,午时当头、八刻旁列,一派华夏气象,“内运仍注番字注明点刻,以便阅者了然”,时辰的中国内涵被第一次批量制造的表款所采用,此时为1878年,瑞士表早已是市场的霸主,魏源在此之前的《海国图志》曾说:热尼瓦城建在湖滨,居民造时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