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龙年的第一场雪突然降临。
下雪那天,我刚把羽绒服换了,穿上了我的棉服,加厚的绒裤也换成了秋裤。
那天下班不好打车,走路怕更冷,就在门口找了辆共享单车。但是,车速格外慢,可能还不如走路快。
因为风雪太大了,关键是顶风而行。
雪花接连不断打在脑门、眼镜、口罩上,还有一些调皮的雪花,灌进了脖颈。瞬间感到一阵冰凉。对了,那天手套也没带。
进地铁的时候,像个“雪人儿”。身上一层雪花,眼镜好像结冰了。手开始是凉的,后来是热的。
我就明白了,为啥那几天家里暖气温度格外高,屋里特别暖和,让我产生一种错觉。春天来了。。。或许是为了更好的应对这场“小寒潮”吧。
阴晴雨雪尚且不可控,人生又何尝不是充满了许许多多的“不可控”和“不确定”呢。
对于人生的不确定性,每个人的应对方式不同。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面对,还有一部分是被迫面对。
然而,总有人可以在不确定性中获益,就像那本书的名字《反脆弱》。
但是我今天并不想跟大家分享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我更想聊聊“不确定-确定”,对应的“不稳定-稳定”。
在生活的海洋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航行者,有的人喜欢追逐风浪,寻找未知的宝藏;有的人则更喜欢平稳的航道,享受安宁的旅程。这种对稳定的渴望,对不确定性的逃避,是人类心理的一种普遍现象。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希望稳定,害怕不稳定呢?
稳定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需要稳定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住所。这种对稳定性的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深化。
到了现代社会,稳定的工作、收入和生活环境,成为人们追求的基本目标。这种稳定性不仅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更给予了人们心理上的安慰和安全感。
在大家的认知里,默认的是不确定性往往伴随着风险和挑战。所以,面对不确定性,人们往往会感到不安和焦虑。
这种情绪在进化心理学中被称为“恐惧”,它是一种保护机制,提醒人们避开可能带来伤害的危险。
因此,当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往往会选择逃避,寻求稳定和安全感。
此外,人类社会的文化传统也对人们对稳定性的追求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许多文化中,稳定被视为一种美德,它代表着责任、成熟和可靠。相反,不确定性往往被视为不稳定、不可靠的象征。
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在面对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稳定而不是冒险。然而,稳定并不总是好事,不确定性也不总是坏事。
稳定可能带来安逸和舒适,但也可能导致僵化和停滞不前。不确定性虽然带来风险和挑战,但也可能带来机遇和成长。因此,在追求稳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面对和接受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人们对稳定性的追求和对不确定性的逃避,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需要,也是受到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然而,稳定与不确定性是生活的两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有学会在稳定与不确定性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稳定与不稳定之间找到平衡,这样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