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是什么》,不仅是女人,我觉得男人也应该看看。可惜没找到作者的畅销书《可以吃的男人》,从本书的行文风格料想,可能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记录一下:
序言从黛安娜·斯宾塞与查尔斯王子的“世纪婚礼”说起,介绍了这段浪漫的现代版灰姑娘变王妃的爱情故事与华丽的婚礼仪式,“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相机摇摆不定,人生变化莫测。查尔斯与黛安娜的婚礼幻像渐渐破碎终于一片混乱。”作者认为黛安娜的悲剧故事是生活在重重矛盾中的当代妻子命运的缩影。正文共分为九部分:妻性鸿沟;白色梦幻;家务魔法;妻子与性;爱与伤痛;倾听咆哮;不做妻子;妻子的价值;妻子的意义。
从传统好妻子的特性如奴性、服从、自我牺牲,乃至不无轻蔑的“擦鞋垫”,与成功的单身女人独立自主、自我实现以及被文化所赞美的抱负等种种特性之间的不协调,讲到女人们为什么拒绝婚姻或逃离婚姻,因为进入婚姻后你会觉得需要放弃自我做一些妻子应该做的事情。通过《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德·波伏娃展现在现实生活中与书中提倡女人必须拒绝婚姻不同的一面是,她在信中称自己的爱人为丈夫并希望永远都不要分开,而这种情感的浪漫中最动心的时刻只有合法的婚姻关系才能提供,“妻子”和“丈夫”这个词可能包含了人们对于爱情长久和一夫一妻长相厮守的美好愿景,所以甚至是格洛丽亚·斯泰纳姆这个独身生活的鼓吹者也在60岁结婚了。
妻子经常是一个辅助性的角色,从来都不是主角。未被讨论的是已经确立的妻子结构,未说出的是妻子并非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被迷恋的对象。政治议程、公共政策、还有利用妻子的含义实施阴险控制的商业力量都在向其中渗透。从商业为新娘打造的白色梦幻谈到顺应时代需要妻子留在家里时鼓吹的家务魔法,比如二战结束后媒体纷纷号召顶替男人岗位的女人回到家庭中去;从佩格特的性爱技巧培训课程、女性歇斯底里症、偷情等,谈到妻子与性;在爱与伤痛部分从家暴、谋杀再谈到婚内强奸和法律的出台,以及受虐女性综合症作为被丈夫殴打女性采取反击的辩护证据以获得饶恕;倾听咆哮中写到被抛弃的第一任妻子与第二任妻子以及男人之间的纠葛;以及越来越多的女性表示自己不打算结婚,而是想过单身生活;《圣经》中最早提到妻子时用的是“恰当的帮手”,学院里的妻子和丈夫资历相当能帮丈夫批改作业,政治家的妻子则有能力发表演讲,妻子们还被指望去主持交际活动或者是为当产科医师的丈夫接听夜间电话等,妻子的价值似乎就体现在成为丈夫的好帮手,新时代的女性似乎也需要一个妻子。
最后作者表示,妻子的意义获得何种理解投射出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每一个女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许我们不应该把妻子做为一个类型标签贴到每一个女人身上,打破文化中围绕着“妻子”产生的种种幻像,需要用多棱镜去观察妻子,很难用一个词就能概括出妻子的意义,把妻子当成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当成一个性别中立的概念,创立一种新的叙述模式(妻子的新脚本),可能更有利于寻找到让男人和女人更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的可能方式。
有一点感悟:择偶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婚姻又不仅是两个人三观等各方面的契合,更是两个家庭价值观念的碰撞,夫妻之间的信任与包容是其中的基石吧。(我感觉社会文化的影响大抵已包含在家庭观念的碰撞之中)。另一方面,及时沟通,双向奔赴。正如今天偶然看到的讲座所言,顺应变化,调整预期很重要,因为它能让你变得更有弹性。再有就是Z先生经常说的吧,家是讲爱(而不是讲理)的地方。
角色上,先做自己,然后才是妻子、母亲、女儿、儿媳、姐姐等;观念上,活在当下,珍惜拥有的幸福,谁也不知道未来与明天谁先来。
除此之外,看完今天的讲座套用一个很大的感叹,在鸡娃这条路上,很大的挑战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也会倒逼着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希望我们能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移民,而孩子们能成为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