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在古老中国的土地上,一个从宋国流亡到鲁国的贵族家庭,诞生了一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的人物。那时,他还不知道,在他短暂的71年人生之中,将经历战乱、入仕、出仕、修经、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开堂讲经......他不知道,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在他去世后300多年之后,被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直到现在,“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仍旧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尊德性而道问学”。书院以9月28日为司庆日,一则,是向先贤圣者致敬,是谓“尊德”;二则,希望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传承、弘扬乃至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谓“道问学”。
“修己以安人”。老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要传承、要“安人”,就必须先“修己”,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我们的院训是“尊德问学,修己安人”。
文化须要传承,当然也须要发展。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大行其道。很多中国人认为传统文化老套、僵硬,不符合当下经济发展的实际,因此,陷入了全面西化的迷思。但是,物质的丰富,填补不了精神层面的空虚。就连很多外国人也开始说“中国是个没有信仰的民族。”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物质和精神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我们丢掉自己的文化,想要拥抱别人,结果换来的只能是鄙视。
骥虽伏枥,足能千里;鹄即垂翅,志在九霄。济笔海则为舟航,骋文囿则为羽翼。愿我们共同沐浴在璨若星河的传统文化之中,感恩过去,驰骋当下,拥抱未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