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问:儿童是否需要学习注音符号?
答:不知你所谓的“注音符号”,是专指台湾特有的注音法呢?还是泛指注音的方法?不过,其中皆有可以谈谈的东西。
什么叫注音符号,中国古书对一些生僻字、难字也有注音,用的是现代人看来很特别的方法。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叫“直音法”,一种叫“反切法”。所谓直音法就是取一个同音字来注这个字的音,那取来的字,往往是常见易认的字,于是这个难字就会读了。但是如果找不到刚好读音一样的字怎么办呢,就用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注一个音,读者把两个字连起来读,上字取其发声,下字取其收韵,声和韵结合成一个音。比如“东”,用“德、红”来切,德取其“d"音,红取其“ong”韵,合起来就是“东”的读音。
我们看朱子注《论语》“不亦说乎”,朱子注“说,悦同”,这是说其假借,“说”字就是“悦”字。注“不亦乐乎”,“乐,音洛”,这就是直音,告诉我们,这个“乐”字读音为“洛”(古时乐、洛同音)。对“人不知而不愠”,朱子注“愠,纡问反”。反,就是反切法,纡,古代读“wu”,取“w”,问取“en”,所以古音愠读“wen"。古音没有“y”的音,到了现在,纡读作“yu”,反切之后,愠就读作“yun”了。所以,不论古人今人,都可以用“纡、问”来注“愠”的音,读起来都合当时的发音,这样岂不是也很科学?
中文的反切法,是东汉梵语传进来以后,悟出来的汉字“拼音”法,但古人是用上下两字的声韵来拼成一个音。但是这种反切法毕竟比较笨重,所以到民国初年,就仿照日文的方法,发明所谓的“注音符号”,用符号来注音。归纳出汉语基本的声跟韵,一共37个,用很简单的构型,称为符号。注音时,就用符号把声韵结合,加上声调,就能读出这个字的音。注音符号的构型,是相当有学问的,比如“ㄅ”这样写,是古字的“包”字,取其声,读成“b”,当今简化字时也是用古字。又如“ㄇ”,是古字的“帽”,帽子的形状不是这样吗?取“帽”字的发声,念做“m”。像这样,叫做注音符号,每个符号都有来历。
台湾的孩子认字之前就学注音符号。后来大陆为了表示和国民党不同,凡是国民党的东西都要改掉,你好的,我也不要,所以注音符号本来很好的东西,就一定要改成汉语拼音。拼音用什么?用洋文,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耻辱,你让中国小孩民族幼苗,一开始学中国字,就在中国字“上面”盖了一层洋文,真是不成体统!但是我无所为,因为只要读经,只要孩子有学问,管他用中文还是英文来注音。所以我在大陆出版的读经本,有繁体用注音,也有简体用拼音。
你现在问的是,要教孩子读书,是不是要先学会注音或拼音?我认为不学也可以,因为注音或拼音是一种认字的辅助,一个孩子可以不需要通过注音或拼音而直接认字。如果用读经的方法,读了半年一年,他就把一两千个中国字认完了,就不很需要注音了。而且,要把几个符号拼成一个音,需要有相当高的“理解力”,这对一个幼儿来讲,是一项相当艰难的工作。反倒直接认字比较方便,到了八九岁,理解力提高了,再教注音或拼音不迟。读经的孩子有一个特性,假如从两三岁开始读经,看的是有注音的书,但没人教他拼音的方法,他就只读字。到了五六岁,字认得差不多了,他也看了很多拼音符号了。要教符号和拼法,一教就会,甚至不需要教,他自己就会拼出音来,这是人类的基本能力。所以对于拼音的教学,不必那么在意,教认字比较重要。至于两岸有拼音和注音符号的不同,要不要大陆的孩子学台湾的注音符号?其实学不学都是没大关系的,如果你学会了任何一种,想要转换,只要对照一下,几天就学会了,所以这是很粗浅的问题,要学也可以,不学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