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云飞
如果要评出中国最有个性的电影导演,姜文绝对是名列list的有力争夺者。这位随时散发出荷尔蒙,有着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导演,有常人难以匹敌的才气,也有罔顾他人的迷之自恋。这位电影届里的“惊梦骑士”,随时都能站在舆论风暴的中心。
24年导演生涯的第6部电影,《邪不压正》是并不高产的姜文,10年磨一剑的作品,也是继《让子弹飞》《一步之遥》之后“民国三部曲”的最终章。改编自张北海小说《侠隐》,姜文镜头中的作品,呈现出的北平不再有民国旧都的京华烟云,简单至极的复仇故事也变得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气息。
“很姜文”是影评界对《邪不压正》最风行、最省事、也最不负责任的评价。这部口碑分化到了极致的《邪不压正》,难言佳品,却也不能简单用烂片一以贯之。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与早期的《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作品相比,抑或同档期的《我不是药神》,姜文这次“玩脱了”。
路人观众友好度全无,极简故事的作者电影表达
《侠隐》的原著作者张北海,是台湾知名电影人张艾嘉的叔叔,这位“中国最后一个嬉皮士”,有在北平成长、台湾受教、联合国工作的丰富人生履历。在小说《侠隐》中,张北海流露出了老北平的怀念,还试图探讨现代战争体系下,武林人士的自处问题。因此,《侠隐》也被称作“最后的武侠小说”。
姜文在《邪不压正》中,却把这种对旧时代的怀念,转化成了对历史的解读。只套用了《侠隐》的人物外壳,进行全新的剧情新编,也是自负高傲的姜文最能做的事情。《邪不压正》的故事,几乎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复仇。在这个极简故事里,神技附身的少年李天然身负国仇家恨,在美国秘密受训后回到北平,面对北平警察局长与日本军官,李天然最终克服心理障碍,最终快意恩仇。
《邪不压正》的背景,放在了七七事变之前的中国。彼时中国正处在国民党政权名义上统一中国的时代,北平是日本自东三省染指华北的交通要津、是清王朝遗老遗少的梦中旧都,还云集着列强的外交使团。中外势力盘根错节、多方利益竞相追逐、中西杂处的格局,让北平成了风云际会的最佳场合。
为了把极简的复仇故事拍得复杂,姜文在《邪不压正》中杂糅了多方势力,以图增加对历史的解读。无论是李天然、蓝青峰、朱潜龙,抑或根本一郎、唐凤仪和关巧红,大抵都能与民国历史中的各方势力一一对号入座。有辛亥革命志士的暗中攒局,有骄横霸道的日本侵略者,有心怀反清复明的白日梦患者,还有身负家恨的江湖侠女,姜文的《邪不压正》,弱化了小说中“灰房儿、大槐树、喇叭花儿、蝉鸣、胡同口的洋车、果子摊儿”,开始了对历史的重新叙述。
复仇主题极其适合类型片,但向来自视甚高的姜文绝对不会按套路出牌。他把所有角色重新切割、组合再进行杂糅,用大段云遮雾绕的台词重新包装,再辅之以随处可见的历史暗喻,让其有浓郁的荒诞气息,也有鲜明的魔幻现实色彩。
可以说,姜文只把《邪不压正》当做解读自我思想的内容入口——绝大部分电影,其视听享受与内涵传达,随着影片故事的终结而划下句点;而《邪不压正》需要大量背景资料的辅助,以及观影之后的不断反刍,对观众电影素养的要求可想而知。
走向戏说历史的故事内涵,“民国三部曲”划下失败的句点
对导演的过度崇拜,有可能催生强烈的偶像滤镜。从1994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姜文就在国内甚至海外收获了一大批拥趸,热爱姜文的人们把他视作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其才气就连张艺谋、陈凯歌都难望其项背。偶像滤镜,让姜文像极了电影大神诺兰——无论电影品相如何,只要保持了一以贯之的鲜明风格,就能得到热烈追捧。
《邪不压正》也是如此。7月13日公映后,电影得到了“很姜文”的评价,“北平版的《鬼子来了》”等评论,称赞《邪不压正》荒诞不经、嬉笑怒骂、语带双关,还有浪漫和天真;更有评论指出,利用侠客复仇的类型故事做外壳,但在民国动荡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侠变成了一则暧昧含混的家国寓言。
然而,这则“暧昧含混的家国寓言”,却从影像呈现到价值输出,都走向了平庸。相比“拍出了旧日京华的美”,不如说《邪不压正》拍出了彭于晏的好身材,“卖”得一手好肉的《邪不压正》,没有展现出小人物多层内心波澜,反倒以房梁屋顶高来高去、撩妹盖章的恶趣味为主线,以至于得到了“别名”《我在房顶跑酷撩姐,顺便杀了几个人的日子》。
随处可见的荷尔蒙与情欲,则让《邪不压正》的挟带私货俯拾即是。臀部盖章一再出现、男女交媾的娇喘连连、以情欲为主题的露骨台词,都显示出姜文依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直男癌晚期患者。
抛开这些充斥着导演个人审美的视觉美学,《邪不压正》究竟想表达什么?姜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曾表示:“1937年中国正面临国家破亡,那么全民抗战、抵抗侵略者是全世界都应该表现的主题。现在的中国人知道纳粹是坏人,却在很大程度上,不知道日本人到底做了什么。”导演的言下之意,是《邪不压正》要反映日本侵华的历史,表达“对人世间负责人的态度”。
然而,李天然能够“躲避子弹”的神奇人设,仿佛义和团“附体”,一人单挑多位日本兵的设定,让《邪不压正》有了抗日神剧的特质;就连姜文最引以为傲的历史价值观,却也走向了平庸与符号化——且看《邪不压正》中的蓝青峰、朱潜龙,抑或根本一郎,是不是李天然头顶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与“药神”相比黯然失色,姜文的历史隐喻能否还有市场?
2018年的暑期档精彩纷呈,先有《动物世界》上映,拓展了国产片在商业类型片的叙事边界;紧接着《我不是药神》上映,让国产电影也有了现实主义与类型片的圆融结合;而后一周上档的《邪不压正》,也是暑期档的种子选手,被视作“狙击”《我不是药神》的头牌。
然而,在《我不是药神》现实主义的光辉之下,满篇都是姜文自嗨的《邪不压正》,最终无法成为暑期档的扛鼎之作。自上映以来,口碑两极分化成为《邪不压正》面临的最大危机。
对姜文有粉丝滤镜的观众,直言《邪不压正》满屏荷尔蒙飞溅,爱恨劈头盖脸,“仿佛30岁的器宇轩昂”;而牺牲人物、情感、逻辑来表达狂放,也让不少观众难以“参与进这种自娱自乐的游戏”。在豆瓣电影上,《邪不压正》的评分从8.0下降到了7.2,已经说明影片的口碑正在经历下滑危机。
就市场表现而言,《邪不压正》也没法跨越10亿门槛,与已经25亿的《我不是药神》相比相形见绌。根据猫眼电影数据,《邪不压正》首日票房1.21亿、首周票房3.13亿,票房终点或将为7.19亿。而倘若微信指数与百度指数等关注度持续降低,《邪不压正》的市场表现或将进一步低迷。
拍完了“民国三部曲”的姜文,面临着艺术生涯上的难题。一方面看,为了《邪不压正》的票房,姜文破天荒地连上了四档网综,《圆桌派》《十三邀》《晓说》和《创造101》都有大导演的身影,为市场已然放弃姿态;另一方面,姜文依然在作品中强力输出自我感觉良好的视觉系统,又摆出了一副我不愿意屈就的高傲姿态。
纠结,或许是《邪不压正》折射出姜文的创作心态。等到了下一部作品,姜文得好好决定,到底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