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孙鹤,是一位40+的成熟intj,我们在之前有过一次访谈,主要聚焦在她的成长经历、与母亲的相处(文末附链接)。这期内容是一次没有采访提纲的即兴交流,我向她请教了很多年轻intj同样关心的问题,她用擅长的高维认知让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角度,收获了不一样的成长思路,相信也会对你有所启发。
1
intj的底层逻辑
挖掘本质
Q:intj擅长和需要去挖掘事情的本质,习惯刨根问底,打破砂锅问到底,请问这也是您长期关注和研究认知咨询的热情所在吗?您觉得我们个体在自我成长方面最重要的认知是什么?
孙鹤:我认为个体自我成长最重要的认知是,明晰“主观映像”和“客观世界”的区别,并尽可能使“主观映像”接近“客观世界”。
比如:“我不够好”这个认知就是比较典型的主观映像,“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好”或者“不好”是在不同参照标准下得出的不同结论,就更贴近客观世界。
所以,区分主观和客观的核心是:自己给自己提供不同的案例来推翻原来有的认知,要完全理解可以考虑思考一下庄子的“无用之用”。
Q:我之前收到一些高中生咨询intj会遇到的困惑问题,他们会受“长远目标”所束缚,哪怕当下即将面临高考。这让我回想起了曾经的自己,会给人一种飘在空中的感觉,没有真正落地,这是不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还不够全面,没有深入了解自己、这个世界以及所有相关的事物,尽管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却没有真正地去做好入世的事情呢?
孙鹤:你刚才的描述非常形象,就像飘在空中一般。若以intj为参照,我认为对于我们来说,认识自我这件事应当被置于首位,而其他诸如学习、成长、工作等,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且通过这些经历来充分认识自我。
每个人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各异,这决定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后续的发展。
有些人天生就需要一个目标来驱动自己前进,认为这样在世界上生存才有意义,尤其是intj、entj这种类型的人格,他们特别需要一个远大的长期目标。对于S属性的许多人来说,他们可能觉得只要在这个世界上体验美食、享受玩乐,每天都能感受到快乐就已经活得很有意义了。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同的,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这需要我们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才能决定要走哪条路,并在那条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不能盲目跟随周围人的状态,认为自己也应该成为那样,那可能并不适合你。
那么,如何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呢?
总结来说,就是要客观地认识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自己,我们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因为后续所有的成长都与此息息相关。
Q:不应过分聚焦可能遇到的困难或最终结果的比重,而是在初始阶段,只需专注于目标本身,一旦明确了自己的行动方向,应立即行动,避免拖延,这样一种提升执行力的方式,是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呢?您有哪些好的方式方法呢?
孙鹤:我认为这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情况和适合的方法可能不尽相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这些都是可能带来突破的方式,但重要的是,你需要明确哪一种方式适合你,以及你是否有条件去获得它,这些选择并非完全由你的主观意愿决定,而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
比如,你可能渴望行万里路,但资金有限;或者期待名师指路,但机会难得。每个人的条件都是不同的,你面对的客观环境也是独一无二的。
在明确自己的主观意愿之后,你还需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对自己有相对准确、客观的认识,你自然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和行动。
赵见:我理解您的意思,会发现自己在寻找捷径,追求最高效、最快捷的方法,无论是向长辈还是向您请教,其实内心真实的期望是能够少走弯路,但正如您所说,真正的成长和学习是无法完全避免这些弯路的。
孙鹤:你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走万里路、读万卷书”,接触并学习高人的智慧,但更关键的是,你还需要自己去悟,只有真正悟到的东西,才是你真正学到和得到的,否则也不过是移动的相机和两脚书橱。
至于怎么悟,我的经验是多思考,多问为什么,主动去寻找为什么的答案,如果仅仅是听过一遍,没有深入思考和领悟,那么这些信息可能只会短暂地停留在你的脑海中,无法留下深刻的痕迹和实质的作用。
Q:您提到,当确定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后,就开始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那我们如何对已有的认知进行调整,如何逐步重塑新认知,以及如何不断对认知进行修正——从调整、重塑再到修正,最核心的理念或方法是什么?
孙鹤:每个人都有做最优选择和行动的能力,区别就在于他看到的外部环境(现实世界)是什么样子。
我们只需要让“主观映像”尽可能的去接近“客观世界”,重塑新认知就是逐步缩短“主观映像”与“客观世界”差距的过程。广泛吸收和接纳不同视角下的世界样貌,重组主观认知塑造的现实世界镜像。
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是:盲人摸象,每个盲人摸到的是不同的部位,如果把每个人摸到的部分集合起来,就更容易得到完整的大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自己去悟这些都是调整、重塑、修正认知的路径。
关键在于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认知与实际情况不符,或者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尝试去理解其合理性,对并尝试改变完善自己的认知,而不是固执己见的认为自己就是对的。这可能需要我们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或者从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中汲取营养。
02
intj的原生家庭
认知重塑
Q:以我自己为例,我原生家庭传递给我的是一套传统的特定的认知观念,在我成年后走自己的人生路时,我发现这些认知观念对我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时常消耗我,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如何从认知的角度来调整和修正或者重塑呢?
孙鹤:关于原生家庭对我们认知的塑造,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
首先,从认知神经学的角度来看,人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一岁到五岁这个阶段(这个时间范围可能有所出入),大脑神经元是高速发展的,神经元数量达到一生中的峰值。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所处的环境会对神经元进行“修剪”,我们用来应对外界环境有效的思维方式得到强化,其神经元相连的通路会得到加强,形成所谓的“高速公路”,而那些不常用的、效果不好的思维方式,其神经通路则会逐渐萎缩,被修剪。
从五六岁的神经元数量高峰开始,后续数量逐渐下降,直到成年左右,大脑神经元数量基本稳定,变化不再显著,但仍有细微变化,整个变化过程呈现抛物线结构。
问题在于,在长过程中大脑的神经元就被修剪成了适应原生家庭环境的模式,我们的思维模式就形成一种惯性,这意味着,我们会默认使用原有的那一套神经通路和认知方式去应对新环境。
很多时候,我们在成年后会感到不适,尤其是在面对环境变化时,是因为小时候由于环境相对稳定,我们往往能够用原有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随着环境的改变,曾经可以应对原生家庭的思维模式可能已经不再适用新环境,这就是我们遇到阻力的核心原因和生理基础。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修改原有的连接。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斩断原有的错误或不适合新环境的认知,让大脑神经元重新建立连接,但是由于我们已经成年,大脑神经元再发育的难度很大,虽然理论上可以重建,但成功的几率非常小。
第二种方法,也是我更倾向和认可的方式,是建立强化更多新神经网路并绕过原有链接以应对不同的问题,这相当于我们又开发了很多条通往目的地的路,不是非要走原有的、已经塌方的那条通路,增加更多选择以适应新的环境。
简单来说,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找到应对现在环境的新方法,搭建更多的通道,让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赵见:我之前有听过这个理论,在3岁之前,人的大脑神经元是最活跃且增长最快的阶段。我曾有过一个想法,就是在我女儿的这个年龄阶段内,为她创造各种条件,让她充分发展,确保她的大脑神经元都得到充分生长。通过让她接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每次都给予她新鲜的感受,我想这样一来,她的神经元可能会发展得比一般人更多,比如从通常的5条增加到10条或20条。
Q:但在听了您的解释后,我意识到即使前期为她创造了丰富刺激生长的环境,如果她之后没有持续接触这些刺激,那些原本发展起来的神经元也可能会逐渐萎缩。也就是说,单纯追求效率和完美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方向?
孙鹤:我发送了一个图给你,你可以看一下,图中显示的是连接密度高时分支多,而连接密度低时分支少,这说明高智商体现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通道的宽度上,而非神经元的数量。就像高速公路一样,如果经常使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会变得更宽,从而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
相对来说,如果一个人的神经元分支很多,但连接并不紧密或很少,那么他在反应和思维方式上就会显得较为缓慢,这就像是有很多岔路,但每条路都没有完全打通,需要逐个尝试才能找到通路,大大降低了效率。
但是作为孩童时期,给她提供更丰富的刺激环境,有更大的几率找到她的天赋所在和兴趣点, 这个收益对她未来发展的好处不可估量!(认识自我的充分条件)
Q:前几天,听到一个说法引发了我的思考,就是说我们似乎可以胜任各种任务,不怕吃苦,不怕学习,也不畏惧未知的挑战,当被问及在哪个领域有特别出色的表现,或者能向他人分享哪些独特的经验时,发现自己并没有明确的答案。这是不是说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就像那个图中的部分通路一样,虽然线条(分支)很多,但实际上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连接呢?
孙鹤: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种看法。
你所学到的每一点知识,对你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目前,你还没有达到那个使量变转化为质变的临界点,随着你不断积累这些经验,当有一天你积累得足够多,并在合适的契机下,你会发现之前所学的那些看似浅显的部分,都会逐渐点亮,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到了那个时候,你才会真正感受到这些知识的价值。
由于你现在还没有达到下一个更高的级别,所以可能还无法完全体会到这些知识的用处,我之前问你是否玩过游戏,是因为游戏与这个过程非常相似,有些技能点是有前置条件的,你需要先点亮下面的基础技能点,才能解锁更高级的技能。
你现在可能觉得已经掌握了很多技能,但还没有达到你期待的高级水平,因为还有一些基础技能点尚未点亮,只要你持续努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一个全新的高级技能被点亮了,那种你期待的卓越和擅长的感觉也会随之而来。
赵见:我突然觉得您刚刚给了我一条新的认知思路,在之前,我总认为自己没有一个特别擅长的领域,比如别人做自媒体能写出多篇10万+的文章,我也每天写,但没能达到那样的效果;还有心理咨询师,他们能在某一个流派上钻研的很深,而我却没有。
我会了解一些领域,但每条路都未能深入精通,之前,我总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足,特别是在低谷时,但您的话给了我安慰和新的认知思路,让我有了更全面的认知角度。
03
intj通路的来源
因为MBTI找到归属感
Q:您之前提到从2018年开始接触MBTI,那么请问您最初接触这个课程时是什么感觉呢?对于您来说,驭爷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为什么您认为驭爷的课程是比较好的呢?
孙鹤:作为Intj来讲的话,因为你确确实实跟其他人不一样,但为什么不一样?你不一样的点在哪?驭爷课程的文字表达非常清晰,不是那种泛泛的,能够让我特别代入的那种感觉,每一节、每一章都精准地解答我所经历的困惑和疑问。相比之下,虽然其他课程和文章也能带给我一些启发,但总觉得不够深入,难以触及到问题的核心。
Q:您在这些课程中具体获得了哪些重大的收获?以及这些课程对您的个人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具体影响呢?
孙鹤:我个人最大的一个问题和困惑就是与这个世界上其他人格格不入,但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能知道人和人之间有区别, 但是不明白这种区别在哪儿,驭爷的MBTI课程让我知道,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所以每个人解决问题,面对同样客观环境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策略也就不一样。
准确一点说是原来我会疑问,自己为什么跟别人不一样,因为这个世界大部分其实是s属性的人组成的,跟别人不一样的其实是我们,不是他们,我为什么会跟其他人不一样,原先的时候可能会不接受的是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而这个不能接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往里再往深挖是归属感的问题,因为我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所以没有归属感,毕竟人还是群居动物,我们再怎么样特立独行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是需要跟人群融为一体的。
那么当我们知道并认识到了我们为什么跟其他人有不一样的地方,我就能够理解,我们只是在这方面是不大一样,但在更多的方面其实大家都一样,自己是可以融入到这个群体当中,就坦然接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一旦你接受了自己跟其他人某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原有困扰自己的内耗就没有了,不会再去攻击自己,质疑自己,去质疑这个世界。当内耗没有了,我的所有精力、注意力就放到了外界,可以在客观世界里得到正反馈,一些都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大概是这样。
Q:您在接触到MBTI这个课程之前是什么样的状态?是不是也经历了很痛苦的阶段?那个时期有多长时间呢?
孙鹤:痛苦还好,我觉得intj的韧性是非常强的,即使是在挫败的状态之下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目标去前进,我在接触MBTI课程之前,从毕业工作开始就属于那种沉浸躲在某个角落里默默的去努力,当然这个努力是有个人偏好在里边,我不愿意太多的去跟人接触,但是我会喜欢看书、去阅读、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别人的认知、经典的、世界的运行规律相关的内容。
比如,最开始是随便读书,后来读国内外历史、经济学、地理、人文,到最后发现最好的书是《道德经》、《周易》、《矛盾论》、《马哲》等这些经典,他们确实把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本质说的非常清楚,我前期积累了大量的这些知识。
Q:也就是说,您在学MBTI课程之前都已经通过自己阅读、思考的方式去找到理解世界的那个“出口”,对世界的本源有了自己的认识,然后所有疑惑一下就通了确定了的这种感觉?
孙鹤:量变引起质变,你的量变要达到一定程度且有一个契机才能发生质变,因为我自己前期已经有了大量的认知铺垫,那么我只需要解决个人打结的那一部分。
比如说,关于intj的Fi功能,在发展过程中,Ni和Te作为日常使用的功能,可以说是从小到大一直存在的被动技能。但Fi这个属性像个小孩子跳来跳去,可能今天表现得很好,明天又撒泼打滚,你就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就收拾不了它,在intj的课程中,它会指导你了解当前发展的功能状态,特别是Fi功能。
你需要去理解这个状态,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因此我会特别关注自己的Fi这一部分,Fi功能代表了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需要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自己的情感状态是好是坏。当我能清晰地理解自己的情感来龙去脉时,基本上就可以掌控自己的情绪,不再出现焦虑和其他不稳定的状态了。
赵见:您刚刚的分享给了我一些启发,我发现对我来说,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先经历,然后再去寻找对应的理论去理解,这样效率会很高,如果先学理论,就像以前读书时先背诵理论、诗歌,但当时可能并不真正理解,只是死记硬背,随着年龄的增长,当看到某个景色时,突然会脱口而出一句诗,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理论是可以这样运用的。
您是先有了丰富的经历和铺垫,再学习这些理论,所以能够顺其自然地理解,而我现在是一边经历一边学习理论,最初可能会感到混乱,不太确定,但您刚刚提到的Fi,您补充的解释让我意识到,关注自己的内在需求,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这是我目前所处的阶段,当我开始注重自己内在的感受之后,一切都开始有了变化,才开始走向成长之路。
孙鹤:每个人的内核中,不论其属于何种人格类型,都包含Fi这一部分,即自我感受的部分。只不过,对于不同人来说,这个功能在人格中的排序可能不同,有的在前面,有的在后面,他们在外部展现出来的、用以掩饰真实自我的方式也可能各不相同。
当一个人更多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时,挖掘这些感受就会变得更加困难,而对我们来说,幸运的是Fi功能在我们的内核中排在第三个位置,这让我们相对容易地挖掘并理解自己的个人诉求,至少与那些Fi功能排在第七、第八位的ntp类型相比,我们在这方面要容易得多。
04
intj如何将MBTI整合到认知咨询
Q:关于您在认知咨询的经验这块,是否有帮助他人从认知调整前后产生显著变化的案例?当时具体情况和感受是怎样的?
孙鹤:我长期跟进的两个案例,一个是enfp,另一个是entj。对于entj类型的人来说,当你为他们提供更多角度时,他们可以迅速理解这些角度的合理性和全面性。
对于enfp类型的人,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且偏理性的思维方式相对较弱,当你向他们展示某种可能性时,他们会接收到这些信息,但真正想要改变,他们必须自己经历过一些事情后,再回头反思,这时才会将之前接收到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中,从而实现明显的成长变化。
对于entj这种类型的人,他们的反应非常迅速,我很喜欢与他们沟通并解决问题,他们会立刻认识到某个建议或调整的有效性,并立即尝试将其融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中,除此之外,我也接触过其他类型的人,并为他们提供过一些认知建议和调整。
S属性的人可能更关注于解决当下的问题,如果要调整他们的认知,相较于ntj类型的人来说会困难一些,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已有的观念和经验,那些太抽象,当下看不到的角度和可能性本能得觉得危险,在帮助他们时,我们不能走得太远或涉及太广泛的领域,而是专注于他们当前面临的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赵见:在进行认知咨询的过程中,面对不同人格类型的人,您会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和节奏,因为需要找到最适合他们类型的方式和节奏,这方面很考验经验呢,因为有的早初期的咨询师可能会一股脑地告知对方所有内容,但这样的效果并不好,不同的人格类型对于同样的咨询方式会有不同的反馈,有的反馈效果会非常好,而有的则不太好。
Q:您会根据收到的反馈来调整咨询策略,那么,现在您是否能在与某人短暂交流之后,就大致判断出他的人格类型呢?
孙鹤:稍微猜一点吧。倾向明显的可以很快就判断出来, 倾向不明显的需要通过进一步互动来确认优势倾向。先期得到一个大概可能性, 确认到可能的优势功能,再深入交流的过程中来验证前面判断是否准确,有出入及时调整再验证,这样下来准确率还可以。
我单位里有一位esfp性格的姐姐,她的行为方式与intj性格的人截然不同,一旦我们了解了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就能理解她为什么会这样做,这种理解使我们能够更容易地与她相处,让她感到舒适。
在与人沟通时,你并不需要完全改变自己来迎合对方,只需要肯定他最在意、最优秀、最好的一面,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你,这并不需要你戴上任何面具,而是需要了解对方的需求、喜好以及他们最深处的渴望,当你能够触及这些要点时,他们会感受到被看见和理解,而更愿意与你沟通、分享,或者进行友善的互动。
对于不同类型的人,他们的第一功能往往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部分,关于认知咨询疗法,它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青少年,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自我认知,且外部环境还面临剧烈的变动,而成年人则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认知咨询在这两种人群中的目的和效果会有所区别,青少年需要更多的自我发现和建立自我认知,而成年人则更注重如何通过调整认知来解决具体问题。
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去调整已有的、固着的、不太适应当前环境的认知,并建立更多的思考路径,在为他们提供更多可能性和选择的情况下,他们通常能够自己进行判断、整合,并走向他们想要的方向。
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他们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我自己认为提供一个更好的价值观或选择会对他的未来发展有益,帮助他少走弯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需要完全放弃或重塑原有的思维方式,而是可以逐渐调整,重新建立一个更为温和的认知过程。
Q:您认为自己在认知思维方面的全面性,是完全基于您个人的经历修通的吗?还是与其他因素也有关联呢?
孙鹤:在看待一个事物时,我们每个人的初始角度可能是狭窄的。
比如,我以前可能只会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去观察和判断某件事,但随着不断的完善和成长,我学会了360度地观察和判断这件事,当我感觉自己的认知有局限性时,我会主动向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尤其是那些角度差异大的人。
因为,同样一件事情,如果我们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最后可能会拼成一个360度的观察范围,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了看到这件事物全局的可能性,多了解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件事,确实能够突破我们原有的认知限制。
这种认知方式和角度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哪个角度最适合我们,能帮助我们找到最优的、最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当我们能够360度甚至立体的地看待一件事情时,我们的观点就会相对客观,从而能更准确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当你来向我咨询某件事或你遇到的问题时,你可能只会从自己的90度或180度的视角去看待这件事,这意味着还有180多度的视角你可能无法看到,而我作为咨询师,可以从另外的180度去看到这件事的另一种状态,并向你展示,这样你就能了解到原来还有这样的视角存在。
但我并没有真正改变你的认知,也没有干涉你的认知,我只是向你展示了这件事情可能存在的其他可能性,这种视角的碰撞和补充,使你看待这件事情的角度更加全面,这样更有利于你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这件事。
所以,这种多角度的观察方式相对来说更加客观,这就是在我的认知咨询中可以提供的帮助。
赵见:当您描述时,我脑海中浮现了一个画面,我可能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而您就像阳光一样,照亮了它的另一面,甚至是全方位。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事物还有这样的展现方式,还有我没看到的阴影的一面,这并不意味着我之前的看法是错误的,而是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当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后,他们会感到更加自由,不再那么受限。
Q:您前面提到大部分情绪问题的出现都与认知有关?
孙鹤:是的,对于出现情绪问题的人,他们确实可以通过您的方法来寻求解决方案,这其中确实涉及到一个匹配度的问题,情绪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由情绪本身引发的问题,另一类则是由具体事件引发的情绪问题。
对于后者,当事件得到解决时,情绪问题往往也随之消散,对于情感属性更敏感的人来说,他们的情绪反应可能更为强烈,这类人遇到同样的事情时,可能会感到极度不适,而其他人则可能觉得无所谓。
在这种情况下,认知调整可能并不能直接解决他们的敏感度问题,但通过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敏感度较高,并接受这一事实,他们在未来遇到类似事件时,可能会更容易处理自己的情绪,即使产生情绪,他们也能更快地从中恢复,而不是过度沉浸其中。
总结来说,了解并接受自己的敏感度是这类人解决情绪问题的关键,你对客观环境和自身状态有清晰的认识,也是解决任何问题的基础。
Q:可以详细说说您是如何将MBTI整合到您现在的认知咨询过程中的吗?整个过程您有什么样的思考呢?
孙鹤: 我的认知咨询确实是基于我个人的认知、以马哲的哲学观作为基础,结合了心理学认知流派的理念延展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咨询方式。又因人们天生不同, 所以结合MBTI人格类型,区别不同人格类型不同特点提供更适合的帮助,往往能事半功倍。
我也希望能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将我的这套咨询方法梳理成文字,希望这种将个人修通与理论结合的方式,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Q:有些人可能并不太清楚自己的问题根源所在,对您采用的咨询方式并不完全了解,对于那些并非专门为了解决认知问题,而是带着诸如抑郁症、厌学等各式各样的困扰来寻求您的帮助,会有这样的群体吗?您是如何看待和处理的呢?
孙鹤:确实会有这样的来访者,他们可能并非明确寻求关于认知方面的帮助,而是带着更广泛的心理或情感问题来咨询,作为心理咨询师,你需要具备灵活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帮助他们识别并解决问题。
我考虑过这个问题,实际上,当大家能够意识到是认知问题时,就已经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样就不会过于纠结,问题也就不会显得那么严重了,我觉得“认知”这个词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很多问题在我看来,其实都与认知有关,但作为一个适合大众的宣传词语,我认为“认知”并不够贴切。
作为咨询师,我采用的咨询方式和方法,其实是为了解决个人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普遍问题,我尚未找到一个更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这些。
实际上,现在的心理咨询,或是所谓的抑郁症等,在我看来很多情况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病理程度,更多的时候,人们只是遇到了一些困难,还没有想明白而已,他们的情况并没有达到生理上或其他严重问题的程度,最多只能说是处于抑郁心境吧。
Q:您目前做的心理咨询、成长辅导具体是怎样的呢?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方向呢?什么样的客户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找到您?
孙鹤:目前,我觉得我现在正处于咨询业务的拓展阶段。
我以往个案主要是线下,多数是通过熟人介绍,与来访保持不定期的互动,目前我有三四个长期跟进的个案,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会主动与我联系,在来访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很明显的变化就是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少,积极的反馈越来越多,我个人特色的咨询方式也得到了良好的反馈。
在咨询过程中,与nt类型的个体,或者超理智类型的人,解决问题的效率高,而类型、思维方式差异大的个体咨询则会产生更多的思维火花,看起来解决问题的效率没有nt类型高,反而成长变化会很明显。
我觉得只做擅长的方面容易思维固化,与不同类型的人互动,不仅能帮助他们,他们的反馈也能进一步提升我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使我的咨询更全面,这大概就是我目前的想法。
未来我想拓展线上咨询的业务,能帮助更多人的同时完善这套认知咨询的理论框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期待能与大家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