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娃看了《哪吒》,也是就着最近网上的热锅下的面。
刚好今天要补昨天的练笔,这样也给一宝制造一个话题。从他们的片场反映来看效果是不错的,实际上只要去电影院,他们的反映一直不错。就像去和好朋友赴约一样,去了就有好心情。
然而我是低估了写命题作文的难度,我自己从七点多坐到九点也没想到写什么,确实是找不到一个好的角度。中途接到一宝两个咨询电话,怎么把一个故事概括的简短一点呢?故事里的人物都不记得了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好说,以前写阅读手册的时候教给他概括主要内容的5W+1H,就是我们小学的那一套——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再加上经过。偏偏经过最难写,一宝几次都写成了故事梗概。
另外,从开始写练笔我就一再强调,不要有压力,越简单越好,不要把它当成任务,这就是一个课外的娱乐项目。所以,只写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一个点,一个小的角度就行。但是结构要完整,不能有病句。
看起来自己的思路蛮清晰的,可是真的动起笔来,也是什么都想写,却每一个点都讲不透,又或者想系统的分析整篇作品吧,我的理论高度还不够层次。
但是看完整个影片的感觉还是很新鲜的,就像我吃瓜子的风格——一个接一个的往嘴里直送,生怕这种香甜的感觉中断,所以中间有些更有味道的,有些变味儿的甚至连着一点壳儿的也都一道送进肚子里。
我们进场已经晚了十分钟,而影片情节推进比我们的脚步还赶。从上场到离场几乎没给眼睛喘息的机会。孩子需要的笑点,感官刺激的张力都足量供应;大人需要的泪点,剧情,话题,矛盾,酷炫技术也应有尽有。
自己观影不多,仅以存储量来对比,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片。
成功的商业片一定要有市场,市场的基础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在这一点上,影片《哪吒》的服务可谓细致入微了,既照顾家长的需求,也兼顾孩子喜好。好的影片一定是能够在各方矛盾权衡中胜出。
影片内容本身是没有较大争议,毕竟票房收入在哪搁着。大家可以去现场品尝。我只说出自己不成熟的两点思考。
从观影的便捷度我能感受到这个社会在逐渐变好的趋势。因为自己身处中国的十三线城市,也仅仅是前天网上看了推荐,今天立即就可以去影院里看到节目。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最早看电影的印象是小时候在农村看的露天电影,那只是在每年腊月里等到村里砖厂放假时才有,因为砖厂是露天电影唯一的赞助商。地点好像就在老房子的两个老榆树前。大冬天里,个个穿的棉团一样缩成黑墩子,一排排矗在空旷的院坝里,嘴巴还冒着热气。
以后看电影更是稀罕,都是学校里组织了才有机会进城去看一次,节目也是指定的歌颂祖国或宣扬爱国主义的文化大餐。上了大学,每个周末都有看电影的机会,但那也是有特殊含义的,望眼欲穿的单身狗们聚在宿舍楼里评头论足,眺望通往饭堂和影院合一的走廊道上人头攒动的身影。
现在却好,这样偏远的小城也可以做到全球同步,尽管只是在消费上,也可以让个体有了宾至如归的满足感。也不仅仅是影视作品,还有全世界最好的手机,制作精良的衣服,美味的食物,每个普通人都有能力拥有全世界精英阶层所拥有的大多数产品。
社会的进步让平凡的普通人共享到技术的红利。有人开玩笑说,宁愿做现代的百姓也不做古代的皇帝。
有人说影片的细节有很多瑕疵,还没做仔细推敲。在片场结束的时候,一个家长说,这个价值观不对啊?我也没明白哪里的价值观不对。但是影片以夸张手法所传达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我认为还是有失偏激。
到底是个人推动了历史,还是历史创造了英雄,我们不做讨论。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习惯了一刀切的模式,把个体标签化,一边倒的极端思想倾向在我看来是有问题的。
步入成年的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从来没有非黑即白的对立,世界的真相更多是游走在中间地带的灰度空间。无论物体,生命,社会,还是故事都处在矛盾之中,他们在反反复复,波波折折中逐步向前推进。
现实中的二元论迟早是会碰壁的,而过分的宣扬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也很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主义。
比如哪吒出场的时候即是一个愤世嫉俗的纨绔子弟,专横跋扈。随不能说为害一方,鱼肉乡里,但是确实让百姓饱受皮肉之苦。这种极端的性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且不说,这性格本身就是一种极端的典型。用影片的话说,就是戾气太重。
再比如,哪吒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后立即原形必露的大开杀戒。之后为了挽救家人而视死如归的绝地反击。我们只看到了一个性情偏激的少年左右摇摆,看不到人性的真实。这种极端的性格让我看到了流浪地球片尾的影子,也看到了战争年代里董存瑞和邱少云的影子。
尽管在我们的感性认知上人类社会需要召唤英雄,而现实中我们普通人更需要的是理性人的选择。
如果一个国家步调一致的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万众一心的热情是可以助推推社会大踏步向前,可一旦方向盘打错,这种没有反思和批判精神的前进就会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盲从。会给人类带来极大伤害。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说了算!”我在激情震荡之余还是打了一个寒颤,但愿多虑了。